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建筑工程
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是评价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应( )。A、均大
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是评价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应( )。A、均大
admin
2020-12-24
56
问题
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是评价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应( )。
选项
A、均大于1
B、分别大于1和2
C、均大于2
D、分别大于2和1.3
答案
D
解析
教材P31 考点:利息备付率判别准则内容的记忆。息备付率应分年计算,它从付息资金来源的充裕性角度反映企业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表示企业使用息税前利润偿付利息的f证倍率。正常情况下利息备付率应当大于1,并结合债权人的要求确定。否则,表示企业的付息能力保障程度不足。尤其是当利息备付率低于1时,表示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利息,偿债风险很大。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利息备付率不宜低于2,而且需要将该利息备付率指标与其他同类企业进行比较,来分析决定本企业的指标水平。偿债备付率应分年计算,它表示企业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偿还借款本息的保证倍正常情况偿债备付率应当大于1,并结合债权人的要求确定。当指标小于1时,表示伞业当年资金来源不足以偿付当期债务,需要通过短期借款偿付已到期债务。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行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偿债备付率不得低于1.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A37a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国际设施管理协会的设施管理定义,下列管理事项中,属于物业运行管理的是( )。2016A、空间管理B、用户管理C、维修管理D、财务管理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合同管理功能应包括( )。A.合同基本数据查询B.合同执行情况的查询C.合同通用条件的编写D.合同结构的选择E.合同文本的查询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它( )。A.主要用于项目的人、财、物的管理B.主要用于企业的产、供、销的管理C.是项目进
工程档案编码应根据()而建立。A.项目实施单位需求B.档案管理人员学历水平C.项目特点D.项目参与各方组织架构E.有关工程档案的规定
编码是信息处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项目统一编码时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概算、预算及()。A.标底、合同价和工程款的支付B.投标价、合
业主方和项目参与各方可根据各自的项目管理需求确定其信息管理的分类,但为了()的方便和实现部分信息共享,应尽可能作一些统一分类的规定。A.信息加工B.信息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争议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A.仲裁B.诉讼C.调解D.协商解决E.DAB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工程项目,( )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A.合同管理B.工期管理C.成本管理D.质量管理
索赔意向通知应该包括的内容有()。A.索赔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简单事实情况的描述B.索赔的依据和理由C.索赔事件的发展动态D.索赔工期的网络分析
某国际工程合同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合同实施天数为300天;由国内某承包商总承包施工,该承包商同期总合同额为5亿人民币,同期内公司的总管理费为1500万...
随机试题
A.峰电位 B.阈电位 C.负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正后电位 (3
绿色营销满足了消费者对清洁环境与绿色产品的需要,属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
男性,40岁,肝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前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人虱 C.鼠蚤 D.恙螨 E
管理本行政区域医师工作的机构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人事部门 B县级以上人
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C.《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
关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叙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A.髙血压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B.脑出血是高血压早斯最严重的合并症C.高血压可以引起尿毒症D.高血
以下“药师向患者提供咨询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中,正确的是A.对能解答的咨询立即解答B.尊重患者意愿,保护其隐私C.使用规范、准确的医学术语D.为使用地高
下列选项中,工程复杂程度涉及的因素包括的有()。A.技术复杂程度B.工期要求C.材料供应D.工程分散程度E.地形条件
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审批程序为A.由中央人民政府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B.由省级人民政府报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