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考公考编
2011年,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卫生部还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提供“如何扶”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
2011年,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卫生部还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提供“如何扶”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
admin
2020-12-24
49
问题
2011年,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卫生部还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提供“如何扶”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公众主要从道德层面讨论“应该不应该扶”,从法律层面讨论“扶起后如果受到诬陷能否有足够的法律保障”。许多人表示,老人跌倒后不去扶的行为并不仅仅意味着道德水平的下降,可能还反映出法制对道德行为的支撑力度不够。该材料反映了( )。
选项
A.基于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B.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多元的,呈现出复杂性
C.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
D.外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条件
答案
ABD
解析
题干中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讨论焦点,许多人观点不同,说明了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视角不同认识会有所不同,A项正确。对于“扶不扶”问题由于原因多种,导致结果也不确定,说明结果与原因之间关系多元且复杂,B项正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地说,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只能对内因施加各种影响,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因此C项所言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是错误的,D项正确。故本题选AB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ekp0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司机小王,由于曾在特警队中训练过特技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深信不疑,且自恃技术高超,经常做些“高难动作”,从未失手。一日途经一渡口时,为向朋友炫耀,违反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
(2005年真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下列哪些情形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A.外国人甲在中国境外打猎,因疏忽大意击中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斯某,致其重伤B.外国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这是犯罪哪一个特征的体现?( )A.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D.罪刑
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 )。A.违反法律B.违反刑法的规定C.违反一切行为规范D.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2005年真题)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几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缓刑B
我国公民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中国公民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的,构成( )。A.背叛国家罪B.分裂国家罪
(2008年真题)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
下列关于防卫过当的表述,正确的有( )。A.防卫过当,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的行为B.防卫过当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上对造成的过分损害存在罪过,
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某一社会形态中某种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利益形式的属性。( )A.人身危险性B.主观恶性C.犯罪的经济性D.社会危害性
随机试题
目前我国引起痢疾的优势血清群有 A、宋内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
处方炒三仙、焦三仙中,“三仙”的组成是( )。 A.山楂、稻芽、神曲 B
甲市的未成年人小齐流浪到乙市。被乙市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并送回家中,甲市的未成
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其步骤包括()。 Ⅰ.发起人书面认足公司章
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可根据管理需要自由裁量确定。()
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钟血症的常见病因是A.急性肠梗阻B.感染性休克C.肺炎高热D.慢性十二指肠瘘E.急性肾衰竭
易损害肾脏,肾功效不全者禁用的药物是A:半夏B:海浮石C:胖大海D:海蛤壳E:马兜铃
某项目厂区占地面积80000m2,其中,建(构)筑物占地面积20500m2,露天堆场占地面积3500m2,道路及广场占地面积25000m2,绿化面积300...
(2013年)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下列涉及债务人财产的行为中,无效的是()。A.债务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仍对个别债权人清偿B.债务人放弃债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