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金融经济
纳税人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在计征消费税时允许扣除委托加工收回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款的有()。A: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石脑油为原料生产
纳税人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在计征消费税时允许扣除委托加工收回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款的有()。A: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石脑油为原料生产
admin
2020-12-24
57
问题
纳税人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在计征消费税时允许扣除委托加工收回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款的有()。
选项
A: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石脑油为原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
B: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鞭炮为原料生产的鞭炮
C: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化妆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妆品
D: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烟丝为原料生产的雪茄烟
E: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汽车轮胎连续生产的汽车轮胎
答案
ABCE
解析
纳税人以委托加工收回的下列11种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在计征消费税时准予从应纳消费税税额中扣除原料已纳消费税税额:(1)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烟丝为原料生产的卷烟;(2)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化妆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妆品;(3)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珠宝玉石为原料生产的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4)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鞭炮、焰火为原料生产的鞭炮、焰火;(5)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汽车轮胎连续生产的汽车轮胎;(6)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摩托车连续生产的摩托车;(7)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石脑油为原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8)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润滑油为原料生产的润滑油;(9)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杆头、杆身和握把为原料生产的高尔夫球杆;(10)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木制一次性筷子为原料生产的木制一次性筷子;(11)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实木地板为原料生产的实木地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iDYKKKKQ
相关试题推荐
采购数量小或者采购物品对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的商品,适合的采购方式是()。A:直接采购B:间接采购C:反向拍卖D:招标采购
依据供应商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种划分,“专家级”供应商是指()的供应商。A:生产规模大、经营品种相对少B:生产规模大、经营品种多C:生产规模小、经营品种少
行业领袖供应商的特点是()。A:生产规模大,经营品种少B:生产规模大,经营品种多C:生产规模小,经营品种多D:生产规模小,经营品种少
某商品流通企业在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时,有增加利润总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销售额三个目标。为实现这三个目标,拟定了甲、乙、丙、丁四种方,每种方案对各项目...
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以()为指导。A:生产观念B:推销观念C:市场营销观念D:社会营销观念
依靠网络与供应商、制造商、消费者建立联系,并通过网络收集、传递相关信息,利用网络伙伴的生产能力,完成产品设计、制造以及销售服务全过程的网络营销模式属于()。A:
某商品流通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时有三个目标:增加利润总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为实现这三个目标,该企业制定了四个方案。四个方案对各项目标的价...
关于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策略有属于两个极端的策略,即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还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策略B:积极策
某企业为生产某新产品,有两方案,甲方案投资400万元购进新设备安装一条全新的生产线,乙方案投资150万元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两方案均使用10年,预计该...
如果选址主要是考虑生产中的运输成本,可以采用()来选择厂址位置。A:直接推断法B:重心法C:位置度量法D:因素评分法
随机试题
证券公司在选择代销的金融产品时,应当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 ①发行依据
甲因遭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其女儿丙(13周岁)来看望甲, 甲叫丙把
电流互感器竣工(预)验收时,应检查、核对电流互感器相关的文件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
患者,男性,22岁。因失恋服毒自杀被送入医院急诊室抢救,现患者昏迷不醒,不知毒物
关于顾客满意的说法,正确的有()。[2010年真题] A.顾客满意是顾客通过
关于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施工总承包
房地产经纪人员的( )主要是指对市场竞争、同行合作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A、职业良心B、执业理念C、职业责任感D、职业资格
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行硬度检查时,应从每批中抽取5%的锚具且不少于()套,作硬度试验。A.20B.10C.15D.5
对用户交寄的信件以外的邮件和快件,邮政企业和快递企业收寄时应当当场验视内件。用户拒绝验视的,邮政企业()。A.不予收寄B.注明后收寄C.经邮政管理部门批准
劳动者本人A.用人单位B.公共就业服务机构C.劳动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