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并对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进行解读。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并对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进行解读。
admin
2020-12-24
8
问题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并对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进行解读。
选项
答案
解析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uwq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1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
某教师存进行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传播教学中.发给学生相应文献资料,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在地图上标出路线。这一教学活动培养的能力主要是()。A.历
1776年初,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大地流行,其中写道“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此处。分手”的含义是指()。A.印第安人要求自治B.南部种植园主要分裂C
下图是“1929--1932年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其中甲处的创建人之一是()。 A.邓小平B.彭德怀C.方志敏D.滕代远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的教学后,两位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了学习评价。 教师甲要求学生完成5道选择题加“为什么说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
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自由贸易要求,被乾隆皇帝拒绝。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A.尊王攘夷B.休养生息C.抑制工商D.闭关锁国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对荷兰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徐骧D.刘永福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
随机试题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发行人应当及时披露债券存续期内发生可能影响其偿债能力或债券价格
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对公司进行管理的机构,这体现在()。 A、董事会的成员——董事
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引起抗胆碱能症状时应使用的药物是
设高温热源的热力学溫度是低温热源的热力学温度的n倍,则理想气体在一次卡诺循环中,
资本回报率ROE可以分解为三个因子,即()。A.利润率、资产使用效率、红利支付率B.利润率、资产使用效率、财务杠杆C.利润率、销售增长率、财务杠杆D.利
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一般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其中司法的主体是()。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C.国家监察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中国证券业协会于()年成立,当年机构类会员达到170家。A.1991B.1990C.1989D.2008
关于产褥感染的细菌及病原,哪项是错误的A.大肠埃希菌是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原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因能产生青霉素酶,易对青霉素耐药C.支原体和衣原体不
委托招标事项应当在委托合同中明确,()承担委托责任A.招标人B.行政监督人C.监察人D.评标专家
下列原则中,属于特殊原则的是()。A.合法原则B.谨慎原则C.估价时点原则D.最高最佳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