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
admin
2020-12-24
61
问题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
选项
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光源的概念学习: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月亮、灯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加以区分,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继续追问:这些光是怎么被我们看见的呢?也就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教师出示一些汽车前灯或者清晨森林里的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光线都是直的。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个实验看一看。
1.如何在课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激光准直” 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 八年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物理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起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首先就是无论那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当然在课中要充分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让他们动手进行操作。总而言之就是要动用一切资源创造他们的兴趣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w6T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整体设置的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为主的课程,初中阶段则设置()。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与综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环节1:依据SO2对环境的污染资料认识SO2的物理性质。 情景:播放一段有关SO2形成酸...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
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反证B.归纳C.
初中溶解平衡学得不好,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化学平衡理解很深,从而促进了溶解平衡的理解,这种迁移现象是( )。A、垂直迁移B、逆向迁移C、顺向迁移D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电解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②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③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A.记住B.解释C.识别D.区分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将二氧化碳通x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
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B.把水加热至沸腾,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把铁片浸入到盐酸中,
随机试题
下列哪一项是右心衰竭和肝硬化主要鉴别点 A.肝大 B.水肿 C.腹水 D
丙泊酚引起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兴奋迷走神经 B.阻滞交感神经 C.抑制
眶下神经孔口外法局部麻醉时,注射针与皮肤所成夹角是()
若 则a、b的值分别为()。
2005年9月12日,王某7岁的儿子在某机械厂宿舍楼平顶上玩耍时触电身亡。事故发
牙周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
假设企业年初存货是20000元,年末存货是5000元,那么年均存货是()元。A.12500B.25000C.7000D.3500
()旨在帮助投资者跟上市场交易量,若交易量放大则同样放大这段时间内的下单成交量。A、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算法B、时间加权平均价格算法C、跟量算法D、执行偏
塔架通常可采用的防腐蚀方法是( )。A.涂沥青漆B.涂过氯乙烯漆C.涂防锈漆D.涂防锈漆和着色漆
解决预算管理体制框架内存在的财政收支纵向非均衡和横向非均衡的手段是()。A.配套补贴制度B.无配套补贴制度C.财政转移支付制度D.封顶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