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医药卫生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shuhaiku
2019-12-17
66
问题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3.0%,其中城市地区为13.3%,农村地区为12.8%。城市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5.4%、8.8%、15.8%;农村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6.1%、11.4%、1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A.较之2008年,2013年有职工医保的调查者在县/市/区级医院医疗机构的两周内就诊比重减少是因为流向了地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B.县/市/区级医院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在拥有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的调查人员的两周就诊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高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两周就诊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长D.西部地区被调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相比中、东部地区较差
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根据题目确定该题为综合分析问题,且需要选出错误的选项。第二步,A选项,直接读数。定位表2,相较2008年,2013年有职工医保的调查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两周就诊率均下降,因此县/市/区级医院医疗机构的比重部分流向地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A项正确;B选项,直接读数。定位表2,调查者在县/市/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的两周内就诊占有较高比重,因此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区别于主要角色),B项正确;C选项,直接读数。定位表1下半部分,高年龄组两周就诊率随着年龄增长在快速增加,C项正确;D选项,直接读数。结合111题B选项,就诊率最低为中部地区,最高为东部,西部居中间, D项错误。因此,选择D选项。【D选项拓展】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就诊率应该越高。定位文字材料,由整体就诊率为13.0%,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3.3%和12.8%,根据就诊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且偏向人数较多的地区,可判定农村地区人数多于城市地区。城市西部地区的就诊率为15.8%,农村西部地区的就诊率为11.0%,故西部地区就诊率应介于11.0%-15.8%之间且偏向于11.0%;而东部地区城市为15.4%,农村16.1%,则东部地区就诊率应介于15.4%与16.1%之间且偏向16.1%。因此西部地区就诊率低于东部地区,则东部地区被调查者身体状况比西部差, D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ykbs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地图管理条例》,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发现其网站传输的地图信息含有不得表示的内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两周就诊率被定义为每百人中两周内因病或身体不适寻求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服务的人次数。
随机试题
我国高校管理变革中出现了“去行政化”的改革动向。
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
下列疾病中,出现混合性发绀的是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工程竣工验收环节,重点对( )。 A、对建设过
下列有关西周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A.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傅
教师出示图片,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幼儿回答:“草地上有2只兔子。” 教师又拿出一张图片与之前图片并列放置,问:“又来了几只兔子” 幼儿回答:“...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法学的主要区别有( )。A.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B.承认经济以外因素对法律的影响C.认为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D.否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同桌进餐B:性接触C:母婴传播D:静脉吸毒E:输血
共用题干 下表为某商业银行2013年12月31日的资本充足率情况表: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该银行的核心资本为()亿元。A:24000B:26000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