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
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
admin
2020-12-24
64
问题
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答案
CD
解析
选项A、B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打击错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误差,导致行为人所欲损伤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所欲损伤的对象与实际损伤的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本案中,“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构成打击错误,而非对象错误。在打击错误时,法定符合说则认为只要意欲打击的对象和最终被打击的对象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则犯罪既遂。具体符合说认为只有行为人意欲打击的对象和最终被打击的对象完全一致时才成立该罪的既遂。根据具体符合说,甲想要打中丙,但是误击中了乙,甲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未遂,对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选项C正确。偶然防卫,是指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法益的行为,符合了正当防卫的情况,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本案中,“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此时对乙构成偶然防卫,对丙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未遂。 选项D正确。“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可知乙是被害人,不可能自己对自己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既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3GqQ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市场风险一般来自()等方面。A: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发生变化B:由于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C: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竞争者采取了进攻策略
下列选项中,基本竞争战略包括()。A:稳定战略B:发展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差别化战略E:重点集中化战略
下列选项中,费用效果分析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等。A:最小费用法B:最大费用法C:最大效果法D:增量分析法E:减量分析法
下列选项中属于建设方案比选要求的是()A: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经济建设法规和技术政策B:满足项目业主的发展战略和对项目的功能、盈利性等方面的要求C:满足环境友
下列选项中关于市场需求对建设规模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当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规格多时,应采用大、中规模战略B:当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规格多时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的工程咨询单位,应能遵循“()”的宗旨和“敢言、多谋、善断”的行为准则。A:公正B:科学C:公平D:公开E:可靠
关于安全预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A:进行安全预评价时应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论证B:项目安全设施投资应纳入项目总体投资C:项目安全设施要包括安全监控设施D:
关于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选择生产工艺技术往往采用多方案比选B:需要对比的经济指标有单位产品成本C:选用技术设备通常只考虑其硬件费用
某饮料企业为确保原材料充足供应和优良品质,建立起专属的果园基地,该企业的行为符合()的特点。A:纵向一体化战略B:横向一体化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多元化
关于项目安全、职业卫生对策与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若采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生产设备,应建立应急救援体系B: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和操作规程
随机试题
按照基金的投资风格划分,下列不属于的是()。 A.成长型基金 B.收入型基
下列各项中,已经形成企业负债的是()。
根据《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某幅图类单位成果数学精度检测采用高精度检测,选取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2006年年初的经济运行很快把人们的视野引到了对过热的关注上。1-2月,城镇固定
斯金纳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
报警阀组安装在室内时,室内地面增设( )。A.防潮设施B.防水设施C.排水设施D.水源控制阀
下列选项中,()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类原材料、燃料或服务所预先支付的款项。A:现金B:预付账款C:应收账款D:应付账款
期货公司会员应当为客户保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客户资料档案告知于他人或其他单位、组织。()
()于2008年起陆续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关执行指引。A.中国银监会B.中国证监会C.中国人民银行D.中国保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