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建筑工程
下列关于雷电的破坏作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破坏电力系统,毁坏大电机的绝缘,属于雷电的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B.使金属熔化、飞溅引发火灾或爆炸,属于雷电的热性
下列关于雷电的破坏作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破坏电力系统,毁坏大电机的绝缘,属于雷电的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B.使金属熔化、飞溅引发火灾或爆炸,属于雷电的热性
admin
2020-12-24
35
问题
下列关于雷电的破坏作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A.破坏电力系统,毁坏大电机的绝缘,属于雷电的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B.使金属熔化、飞溅引发火灾或爆炸,属于雷电的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C.破坏绝缘,导致烧断电线或劈裂电杆,属于雷电的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
D.雷电劈裂树木或导致岩石爆炸,属于雷电的电性质的破坏作用
答案
B
解析
雷电具有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等三方面的破坏作用。 (1)电性质的破坏作用。破坏高压输电系统,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绝 缘,烧断电线或劈裂电杆,造成大规模停电事故;绝缘损坏可能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 事故;二次放电的电火花也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二次放电也可能造成电击,伤害人命;形 成接触电压电击和跨步电压导致触电事故;雷击产生的静电场突变和电磁辐射,干扰电视电 话通讯,甚至使通讯中断;雷电也能造成飞行事故。 (2)热性质的破坏作用。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能直接引燃邻近的可燃物;巨大的雷电 流通过导体能够烧毁导体;使金属熔化、飞溅引发火灾或爆炸。球雷侵入可引起火灾。 (3)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巨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物,使被击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 缝隙中的水分也急剧蒸发汽化为大量气体,导致被击物破坏或爆炸。雷击时产生的冲击波也 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此外,同性电荷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方向电流的电磁作用力也会产生很 强的破坏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3dwQKKKQ
相关试题推荐
D电厂有2台200MW汽轮发电机组,主设备包括发电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附属子系统包括启动锅炉系统、燃煤卸车输送系统、点火及助燃系统、发电机冷却系统等。启...
共用题干 2008年6月6日,B炼油厂油罐区的2号汽油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该油罐为拱顶罐,容量2...
共用题干 2008年6月6日,B炼油厂油罐区的2号汽油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该油罐为拱顶罐,容量2...
共用题干 ×年5月21日17时35分,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火灾烧毁了部分电缆和仪表线路,造成企业生产中断一天多,所幸没有人员伤亡。5月21日...
共用题干 某年某月某日晚,某人造革厂三分厂牛津布车间发生爆燃并引发火灾。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火灾烧毁车间内部分成品及半成品,烧损一套涂层生产线,火灾...
共用题干 某年春,某乡镇化工厂为降低成本,将金属钠储存在塑料袋里,口扎紧,外套麻袋。结果袋中的钠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烧毁库房一座,金属钠21t。
共用题干 1999年某月某日,某市危险物品储运公司一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爆炸引起大火,1小时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
共用题干 1999年某月某日,某市危险物品储运公司一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爆炸引起大火,1小时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
共用题干 1995年5月18日下午3点左右,某化工厂在生产对硝基苯甲酸过程中发生爆燃火灾事故,当场烧死2人,重伤5人,数日后又有2名伤员因抢救无效死亡。...
共用题干 某年某月某日晚,某人造革厂三分厂牛津布车间发生爆燃并引发火灾。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火灾烧毁车间内部分成品及半成品,烧损一套涂层生产线,火灾...
随机试题
日常经营活动交纳的印花税计人税金及附加,而非日常活动交纳的印花税计入管理费用。(
设备安装灌浆抹面施工中,对于对灌浆层有较高要求的,应使用比基础混凝土高一个等级的
活性炭采集的有机物常用二硫化碳解吸,二硫化碳预先处理的方法是 A.选用分析纯的
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
市政公用专业注册建造师的执业工程范围中,城市供热工程包括()。
混凝土拱涵施工,当拱圈中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 )时,即可拆除拱圈支架。
下列关于跟随定价法说法正确的是()。
与个人商业贷款相比,下列不属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具有的特点的是()。
下列关于施工定额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施工定额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依据 B.施工定额是施工企业计算和确定工程施工成本的依据 C.施工定额是...
人本治疗模式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人具有发挥自身内在各种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在运用这种模式帮助服务对象时,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表现出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