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学历提升
《魏书·刑罚志》:“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音验——编者注)报乃施行。”...
《魏书·刑罚志》:“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音验——编者注)报乃施行。”...
admin
2020-12-24
56
问题
《魏书·刑罚志》:“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音验——编者注)报乃施行。”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确立这一制度的宗旨是什么?
(4)举例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选项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死刑复奏制度。所谓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司法机关执行死刑必须奏报皇帝批准的制度。该制度首次确立于三国曹魏时期。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应当处死刑的,要将案件及时奏闻朝廷。由于人死不能再生,担心司法官不能公正断案,因此审判完毕后都要呈报皇帝,皇帝亲自过问,如果没有疑问或者冤屈方可执行。各地死刑案件都要上报才能执行。 (3)死刑复奏制度创立于三国曹魏时期,完善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说明统治阶级开始慎重对待死刑和处理死刑案件,因此是慎刑思想在司法领域的反映。死刑复奏制度确立的基本宗旨是:皇帝企图通过执掌生杀予夺的大权,以加强对司法权的控制。 (4)死刑复奏制度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司法审判与刑法执行制度,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死刑三复奏和死刑五复奏制度;宋朝有京师一复奏制度;明清时期在死刑复奏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会审制度,尤其清朝发展的秋审制度,对于死刑案件,都必须上报皇帝裁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5sF0KKKQ
相关试题推荐
《魏书·刑罚志》:“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音验——编者注)报乃施行。”...
沈家本《寄(音移——编者注)文存》之《大清律例讲义序》“余奉命修律,参用西法,互证参稽,同异相伴,然不深究夫中律之本原,而考其得失,而遽以西法参糅(音柔—...
沈家本《寄(音移——编者注)文存》之《大清律例讲义序》“余奉命修律,参用西法,互证参稽,同异相伴,然不深究夫中律之本原,而考其得失,而遽以西法参糅(音柔—...
沈家本《寄(音移——编者注)文存》之《大清律例讲义序》“余奉命修律,参用西法,互证参稽,同异相伴,然不深究夫中律之本原,而考其得失,而遽以西法参糅(音柔—...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宋史·刑法志一》:“熙宁四年,立《盗贼重法》。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唐律疏议·断狱律》:“死罪囚,决前一日二复奏,次日又三复奏。谓奏画已讫(音起——编者注)...
不属于宋朝法律制度的是( )。A.重法地法B.差遣制C.大案奏裁制D.京察法.
宋朝把审理和判决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担当的制度称为( )。A.翻异别推制B.鞫谳分司制C.大案奏裁制D.御笔断罪制
①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共真理 ②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
①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共真理 ②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
随机试题
在四部门经济中,若投资、储蓄、政府购买、税收、出口和进口同时增加,则均衡收入(
(2017年)当前,在国内上市公司中,终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问题”有多种
以下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证
某建设项目年固定成本为1200万元,产品单台销售价格为900元,单台产品可变成本
阴道黏膜是A.鳞状上皮化生B.复层鳞状上皮C.高柱状上皮D.有纤毛的高柱状上皮E.生发上皮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吕刑》中所记载的内容?( )A.要求在选择司法官时注意慎重、崇德B.规定了赎刑制度C.强调司法官适用刑罚不可畸轻畸重D.“与其
下列关于建筑内疏散楼梯间的做法中,错误的是()。A.建筑高度为30m的医院,设置有2部净宽度均为1.20m的防烟楼梯间B.建筑高度为15m的3层公共建筑,总建
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是()。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再贴现利率C:公开市场业务D:贷款额度控制
当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非常完善,所以我国的贷款违约风险很小。()
财政、税务、审计、证券等部门都可面向所有单位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