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建设项目  某地拟新建总长142km的铁路干线。全程有特大桥6座,总长6

天天题库2020-05-20  25

问题 新建铁路建设项目  某地拟新建总长142km的铁路干线。全程有特大桥6座,总长6891m;大中桥66座,总长16468m;三线大桥7座,总长2614m;涵洞302座,总长8274m;隧道45座,总长18450m,其中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6座,长度小于1000m的隧道37座,三线隧道1座;近期车站11座。  该工程起源于某铁路M站,征用土地890亩(1亩=667m2),其中耕地300亩、林地400亩、荒草地100亩,其他90亩。铁路经过地区水系发达,曾连续两次穿越大江。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20~300m。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包括自然林和人工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田。降雨丰沛,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5%~25%,水土流失严重,属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项目穿越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处风景名胜区。沿线区域人口密度大,农业生产发达,经过村庄8个。初步预测表明,沿线居民住宅噪声声级增加量为5~10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新建铁路建设项目  某地拟新建总长142km的铁路干线。全程有特大桥6座,总长6891m;大中桥66座,总长16468m;三线大桥7座,总长2614m;涵洞302座,总长8274m;隧道45座,总长18450m,其中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6座,长度小于1000m的隧道37座,三线隧道1座;近期车站11座。  该工程起源于某铁路M站,征用土地890亩(1亩=667m2),其中耕地300亩、林地400亩、荒草地100亩,其他90亩。铁路经过地区水系发达,曾连续两次穿越大江。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20~300m。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包括自然林和人工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田。降雨丰沛,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5%~25%,水土流失严重,属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项目穿越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处风景名胜区。沿线区域人口密度大,农业生产发达,经过村庄8个。初步预测表明,沿线居民住宅噪声声级增加量为5~10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选项 1.该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2.确定生态环境和声环境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并说明理由。3.简述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分析的重点内容。 4.简述该项目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沿线区域环境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 5.说明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6.简述该工程可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答案

解析1.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主要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主要生态敏感点、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公众支持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法规符合性。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功能区划等。  (2)方案比选。选择对生态环境、水环境、水土保持等影响最小的。  (3)工程占地。工程占地的类型、占地数量,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  (4)对沿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情况,选择对敏感点影响最小的。  (5)环保措施与达标排放情况。  ①环保措施包括该工程采取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防止重要生境破坏的措施,大型工程生态恢复的措施,防止敏感点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防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破坏的措施;  ②达标排放情况包括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噪声达标排放情况等;  ③选择环保措施好,生态破坏小,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的。  (6)环境风险。铁路运输危险品对沿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选择环境风险小的。  (7)公众参与。铁路穿越的8个村庄居民对本项目的支持比例,选择公众支持比例高的。  (8)结论。2.(1)生态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中的相关规定,生态环境评价等级计算与生态环境影响范围、有无重大生态敏感点、有无珍稀动植物等有关。项目穿越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沿线区域人口密度大,属于敏感区,因此评价等级为一级。评价范围在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方向扩展8~30km,考虑生态完整性,评价范围应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2)声环境:根据项目规模、所处的噪声功能区、噪声增量、受影响人群等情况,该项目噪声评价等级为一级,评价范围为铁路外轨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3.(1)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分析应包括:  ①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给出污染源强,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  ②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③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④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  (2)根据该项目的特点,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分析主要包括:  ①隧道名称、规模、建设点位、施工方式;弃渣场设置点位及其环境类型,占地特点;隧道上方及其周边环境;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景观影响。  ②大桥和特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河流水体功能,可能的影响。  ③高填方段占地合理性分析,占地类型,占用的基本农田情况。  ④边坡防护;主要深挖路段,弃渣场设置及其占地类型、数量、环境影响。  ⑤主要取土场设置及其恢复设计;采石场及沙石料场情况。  ⑥施工便道布置、规模、占地类型,施工规划等。4.(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应该包括对区域自然生态完整性的评价以及对敏感生态区域和敏感生态问题的评价两大部分。本案例项目重点应该包括:①铁路建设和运营对沿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情况;②项目采用的环保措施与达标排放情况;③环保措施,包括工程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防止重要生境破坏的措施,大型工程生态恢复的措施,防止敏感点生境破坏的措施,防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破坏的措施;④达标排放情况,包括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噪声达标排放情况等;⑤铁路危险品运输导致沿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  (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区域资源和社会状况调查,区域敏感目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3)限制性因子主要有:①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③风景名胜区;④沿线村庄等。5.(1)一般铁路工程运营期主要生态环境影响有:  ①线路工程。线路工程主要指线路占地形成条带状区域。路基方案的影响:由于路基可以有全填、半挖半填、全挖三种方式,也有路基高、低的差别。因此,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区、不同的地质(含水文地质)和不同的生态敏感类型地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切割生境、阻断与阻隔生态功能和过程的负面生态影响。主要表现为切割生境,影响物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对动植物繁衍也有一定影响。  ②桥涵工程。桥梁建设应注意与主要景观的协调,在风景秀丽的地区要注意维护区域整体景观资源的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和综合性,桥梁体量大小、色调配置要经过评价。桥涵(尤其是过河桥)需注意运输危险物品的风险。  ③隧道工程。隧道工程建成运行后只要不改变地下水自然流态,进出口避免大规模削山劈山,就可以减小穿山带来的严重生态破坏,正面作用明显。  ④站场工程。站场工程运行的生态影响与占地面积大小以及占地类型关系密切。站场是引进拼块,呈规则的块状,是对自然系统的干扰源,同时要规范站场人员的行为。一般来讲,其负面的生态影响是有限的。  ⑤辅助工程和取弃土(渣)场。项目建成后,所有的临时用地,包括取弃土场都已复垦。这些地方的生物量可以恢复,但物种组成将有所改变,这个影响可能在几十年或上百年消除,但也可能物种永远不会完全恢复。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要根据工程的特点与影响途径、环境现状调查结果(一般就是环境影响识别确定的评价重点)进行确定,该项目要增加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预测内容。具体包括:①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②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③对水环境的影响;④对野生动物的影响;⑤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有:①类比法;②列表清单法;③综合评价法;④图形叠置法;⑤生态机理分析法;⑥景观生态分析法;⑦生产力评价法;⑧系统分析法;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6.该工程可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  (1)工程措施:  ①拦渣工程,如拦渣坝、拦渣墙、拦渣堤、尾矿坝等;②护坡工程,如削坡开级、植物护坡、砌石护坡、抛石护坡、喷浆护坡、综合措施护坡以及滑坡护坡等;③土地整治工程,如回填整平、覆土和植被等;④防洪排水工程,如防洪坝、排洪渠、排洪涵洞、防洪堤、护岸护滩等;⑤防风固沙工程,如沙障、化学固沙等;⑥泥石流防治工程等。  (2)生物措施: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生物治理措施首先应考虑采用的措施是人工再植被过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6VopKK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