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下列选项中,构成重大立功的是:( )A.甲在审判前羁押期间揭发同案犯蔡某曾经强迫多名幼女卖淫,查证属实 B.乙在审判前羁押期间揭发同村村民李某将他人打成重伤,查
下列选项中,构成重大立功的是:( )A.甲在审判前羁押期间揭发同案犯蔡某曾经强迫多名幼女卖淫,查证属实 B.乙在审判前羁押期间揭发同村村民李某将他人打成重伤,查
admin
2020-12-24
20
问题
下列选项中,构成重大立功的是:( )
选项
A.甲在审判前羁押期间揭发同案犯蔡某曾经强迫多名幼女卖淫,查证属实
B.乙在审判前羁押期间揭发同村村民李某将他人打成重伤,查证属实
C.丙在审判前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贩卖过20公斤海洛因的大毒枭张某
D.丁在审判前的羁押期间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魏某贪污2000万元的案件
答案
ACD
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根据《刑法》第68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前款所称“重大犯罪”“重大案件”“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标准,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甲、丙和丁揭发的案件或者协助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都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甲、丙和丁都构成了重大立功。选项B中乙揭发同村村民李某将他人打成重伤,根据我国《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李某可能被判处的刑罚是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乙只构成一般立功,不构成重大立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6dTQKKKQ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属于人的担保的有:()A.某甲作为某乙与某丙之间债权的保证人B.张某表示愿意以自己位于帝都的一套房子担保李某向王某的借款C.某甲从某商场购买一块价值2
李某为方某的债权人,下列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方某的名义对方某享有的已到期的金钱给付之债权行使代位权B.李某作为方某债权人,行使
甲向乙借款20万元,下列哪种情形丙作出的表示不构成保证:()A.丙在借条上签署“保证人丙”B.丙向乙口头承诺,丙愿承担保证责任C.丙向乙出具承诺函,其上载
下列选项中,构成对占有的原始取得的有( )。A.先占B.买卖C.互易D.建造房屋E.赠与
乙公司向银行贷款50万元,甲公司以其厂房为该债务提供抵押,乙公司以其对丙公司享有的40万元债权出质给甲公司提供反担保。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因为
李某借用王某的小汽车,驾驶过程中因粗心发生剐蹭并导致车前灯损坏。李某去王某常去的汽车维修保养店修理,发生维修费用1000元,后李某告知店里车是找王某借的,...
中州公司依法取得某块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办理报建审批手续后,开始了房屋建设并已经完成了外装修。对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中州公司因为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而
甲、乙、丙共有一套房屋,其应有部分各为1/3。为提高房屋的价值,甲主张将此房的地面铺上木地板,乙表示赞同,但丙反对。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A.因没有经过
甲、乙、丙共有一块价值100万元的玉石原料,其应有部分各为1/3。为提高玉石的价值,甲主张将此玉石进行深加工,乙表示赞同,但丙反对。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
张某和李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房屋,所有权登记在李某名下。2011年两人离婚,法院于同年4月20日终审判决二人离婚房屋所有权归张某。4月2...
随机试题
患者男,68岁。发现血糖升高3年,患者拒绝注射胰岛素治疗,可选用的药物不包括(
城市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
赵某委托甲房地产经纪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出售一套二手房,在签订房地产经纪合同前
债券利率的形式有()。 Ⅰ.单利Ⅱ.复利Ⅲ.市场利率Ⅳ.贴现利率
不宜与肌松药合用的药物是
为防止舌头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前伸动作及为去除伸舌、吐舌等不良习惯常使用A.上颌双侧垫矫治器B.Nance弓C.带环D.箭头卡环E.舌习惯矫治器
有关小儿前囟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出生时为1.5~2.5cm(两对边中点连线)B:生后数月随头围增大而略增大C:至1~1.5岁时闭合D:前囟闭合过迟见于
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 )A.青霉素GB.红霉素C.链霉素D.氧氟沙星E.四环素
药用部位为带叶茎枝的是A.紫花地丁B.钩藤C.穿心莲D.通草E.槲寄生
()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A.社会分工B.生产力的提高C.合理配置社会资源D.劳动工具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