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甲企业2017年12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约定于2018年5月1日以每台1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机床两台。若不能按期交货,甲企业需...
甲企业2017年12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约定于2018年5月1日以每台1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机床两台。若不能按期交货,甲企业需...
admin
2020-12-24
49
问题
甲企业2017年12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约定于2018年5月1日以每台1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机床两台。若不能按期交货,甲企业需按照未交货部分价款的30%支付违约金。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甲企业生产出的第一台机床成本不可避免地升至12万元,第二台尚未开始生产。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2017年12月31日,甲企业的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有( )。
选项
A.应对第一台机床提取减值准备2万元
B.应继续生产第二台机床并确认预计负债2万元
C.应停止生产第二台机床并确认营业外支出3万元
D.冲减利润总额4万元
答案
ABD
解析
第一台机床有标的资产,因此计提2万元(12-10)的减值损失,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2 贷:存货跌价准备 2 第二台机床尚未开始生产,因此没有标的资产,继续生产的亏损=12-10=2(万元),如果不再生产则支付的违约金损失=10×30%=3(万元),因此应选择继续生产方案,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计负债 2 两台机床减少的利润总额=2+2=4(万元)。[拓展]如果违约金为价款的10%,则甲公司针对第一台机床应提取减值2万元,第二台则停止履约,负担违约金1万元,作营业外支出处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79eKKKKQ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企业合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对于非同一控制下多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要通过比较各单项交易的总成本与购买日应享有的被投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正确的会计处理有( )。A.在吸收合并的情况下,应计入购买方的合并当期的个别利润
在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中,因未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事项而发生的或有对价,下列会计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购买方应当将合并协议约定的或有对价作为企业合并转移对价
甲公司为一家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乙公司为某大型未上市的民营企业。甲公司和乙公司的股本金额分别为800万元和1500万元。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甲公司于2×...
A公司于2×19年12月3日用无形资产(专利权)换取B公司60%的股权。另以银行存款支付评估咨询费等20万元。无形资产原价为100万元,已摊销20万元,公...
下列关于终止经营列报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有( )。A.企业应当在利润表中分别列示持续经营损益和终止经营损益B.终止经营的相关损益应当作为终止经营损益列报
终止经营,是指企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能够单独区分的组成部分,且该组成部分已经处置或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其中,这里的条件包括( )。A.该组成部分代表一项独立的
企业专门为转售而新取得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如果在取得日将其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A.取得日预计出售活动将在一年内完成B.自取得日6个
下列关于持有待售处置组的相关计量,表述正确的有( )。A.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计量持有待售的处置组时,应当首先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计量处置组中的流动资产、适用
甲公司是一家非投资性主体,2×18年12月1日,甲公司专为转售取得子公司A,当日,A公司满足了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预计在2×19年3月1日将其处置。下...
随机试题
87.\"选择\"是理财规划师在制订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下列哪几项 是\"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对发生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置方
不属于房屋权属证书的是()
共用题干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2011年一季度我国建筑业产值为16096.4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4220
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周长相等,则正六边形面积为正三角形的:
金融期货主要包括()。 Ⅰ.货币期货 Ⅱ.利率期货 Ⅲ.股票期货 Ⅳ.股票指数期货A、Ⅰ.Ⅱ.ⅢB、Ⅰ.Ⅱ.Ⅲ.ⅣC、Ⅰ.Ⅱ.ⅣD、Ⅱ.Ⅲ.Ⅳ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A.高血压B.先天性脑底动脉瘤C.脑动脉粥样硬化D.休克E.风湿性心脏病
边缘波状凸凹,切面皮部暗红棕色,木部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的是A.莪术饮片B.丹参饮片C.泽泻饮片D.桔梗饮片E.板蓝根饮片
下列各项不属于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的是()。A:全面管理原则B:预防为主原则C:分类管理原则D:条件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