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下列情形中,法院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A.二审法院查明一审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误,撤销原裁定并指令一审法院审理 B.丙与丁在二审程序中达成和解,法院根据当事
下列情形中,法院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A.二审法院查明一审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误,撤销原裁定并指令一审法院审理 B.丙与丁在二审程序中达成和解,法院根据当事
admin
2020-12-24
31
问题
下列情形中,法院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选项
A.二审法院查明一审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误,撤销原裁定并指令一审法院审理
B.丙与丁在二审程序中达成和解,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和解协议的内容进行审查并制作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C.上诉人戊申请撤回上诉,但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未准许戊的申请
D.甲与己的离婚诉讼中,己在二审程序中死亡,法院裁定中止诉讼
答案
C
解析
根据《民诉解释》第332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查明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有错误的,应当在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查明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驳回起诉裁定有错误的,应当在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因此A选项错误;根据《民诉解释》第339条的规定,当事人在第二审程序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此B选项错误;根据《民诉解释》第337条的规定,在第二审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回上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或者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不应准许,因此C选项正确。根据《民诉解释》第322条的规定,上诉案件的当事人死亡或者终止的,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其权利义务承继者参加诉讼,需要终结诉讼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终结诉讼,因此D选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7NtQ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现行的节能法律法规,关于节约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国务院和省市各级政府应当把节能资金优先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B.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列关于投资项目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境外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B.政府投资项目应报政府核准C.政府核准的投资
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程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A.需要采用特定的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B.采购人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C.
新设项目法人融资中,贷款银行在决定对发起人及项目公司股东进行追索程度的依据是_。A.项目本身的投资风险B.融资谈判C.参与项目实施的当事各方对项目承担的责任
现代主要的权益投资方式有_。A.股权式合资结构B.股东借款C.契约式合资结构D.融资结构E.合伙制结构
下列关于财政补贴性资金支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以投资补助和贴息方式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应编制资金申请报告B.资金申请报告报送时,应附
企业投资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重特大项目,编制项目申请书的前置审批事项包括()。A.规划选址B.节能审查C.用地预审D.环评审批E.社会稳定风
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事权,报送项目审批部门审批。申请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及以上的项目,以及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统筹的项目,由国...
下表给出了某项目的四种风险状态。根据该表,下列关于该项目概率分析的结论,正确的是()。 A.净现值的期望值为430万元,净现值≥0的累计概率为50%B
根据《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下列情形中,核准机关不予核准项目的是()。A.项目未取得金融机构贷款B.项目尚未办理安全生产许可C.项目财务效益一般D
随机试题
服用铁剂时应避免 A.与牛奶同服 B.与维生素C同服 C.与肉类同服 D
下列各项,不具有止呕功效的药物是
下列属于黑色预警法应用的有()。
初孕妇,24岁,孕36周,近1周来水肿加重,并有头痛,查体:BP160/120m
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的是 A.人乳头瘤状病毒 B.森林脑炎病毒 C.巨细胞病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 )。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我国的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机构性质是()。A.国有企业B.事业单位C.国家机关D.政府部门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____。
患者,男,22岁,被撞倒后右肘部着地,因出现上臂剧烈疼痛而就诊。检查发现伤侧上臂出现肿胀、畸形和假关节活动。右上肢长度比左上肢短缩2cm。 应立即采取下...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因素有( )。A.态度的特殊性水平B.空间因素C.自我意识D.态度强度E.态度的可接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