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中国公民刘某去甲国探亲,探亲期间入了甲国国籍,随后回国。后来,甲国向中国提出引渡请求。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中国应拒绝引渡,因为刘某是中国公...
中国公民刘某去甲国探亲,探亲期间入了甲国国籍,随后回国。后来,甲国向中国提出引渡请求。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中国应拒绝引渡,因为刘某是中国公...
admin
2020-12-24
18
问题
中国公民刘某去甲国探亲,探亲期间入了甲国国籍,随后回国。后来,甲国向中国提出引渡请求。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中国应拒绝引渡,因为刘某是中国公民
B.若刘某行为依据甲国法律是犯罪,但依据中国法不是犯罪的也可引渡
C.中国不能拒绝引渡,因为刘某是甲国公民
D.若刘某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则应拒绝引渡
选项
答案
A
解析
考点:引渡 讲解:本题把引渡和国籍的认定混在一起了。中国公民自动丧失中国国籍条件有二:一是归化外国;二是定居外国。两者均符合才可以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刘某虽入籍甲国,但并无在甲国定居的意思,故没有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而我国又不承认双重国籍,所以刘某还是中国公民。所以,A正确、C错误。要想引渡,得满足“双重犯罪原则”,即中国、甲国两国法律都认为刘某行为是犯罪时才可引渡。故B错误。对被引渡请求人因年龄、健康原因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不宜引渡的,是可以拒绝引渡,而非应当拒绝引渡。故D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7tUQ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李某因债务人刘某下落不明申请宣告刘某失踪。法院经审理宣告刘某为失踪人,并指定刘妻为其财产代管人。判决生效后,刘父认为由刘妻代管财产会损害儿子的利益,要求变...
王某向丁某借款100万元,后无力清偿,遂提出以自己所有的一幅古画抵债,双方约定第二天交付。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双方约定以古画抵债,等同于签订了另一份
科鼎有限公司设立时,股东们围绕公司章程的制订进行讨论,并按公司的实际需求拟定条款规则。关于该章程条款,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股东会会议召开7日前通知全体股东
河西村在第二轮承包过程中将本村耕地全部发包,但仍留有部分荒山,此时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Z企业欲承包该荒山。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集体土地只能以家庭承
法院受理了利捷公司的破产申请。管理人甲发现,利捷公司与翰扬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较为复杂。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翰扬公司的某一项债权有房产抵押,可在破产受理
A市东区居民朱某(男)与A市西县刘某结婚,婚后双方住A市东区。一年后,公司安排刘某赴A市南县分公司工作。三年之后,因感情不合朱某向A市东区法院起诉离婚。东...
杨某为其妻王某购买了某款人身保险,该保险除可获得分红外,还约定若王某意外死亡,则保险公司应当支付保险金20万元。关于该保险合同,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若合同
唐宁是沃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和董事之一,持有公司15%的股份。因公司未能上市,唐宁对沃运公司的发展前景担忧,欲将所持股份转让。关于此事,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根据法律规定,下列哪一种社会关系应由民法调整?A、甲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其多缴的个人所得税B、乙手机丢失后发布寻物启事称:“拾得者送还手机,本人当面酬谢”C
甲持有硕昌有限公司69%的股权,任该公司董事长;乙、丙为公司另外两个股东。因打算移居海外,甲拟出让其全部股权。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因...
随机试题
根据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规定,采购文件要求中标或者成交供应商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供应
2010年3月初,家住A县的顾某采取暴力方式胁迫家住B县的高某分别在B县、C县采
下列各项中,属于系统风险的是()。 ①公司破产风险 ②市场风险 ③通胀风
对行业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投资项目,应进行行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评价项目对()等方面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B.“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内战的学生爱国运
①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
信息比率较大的基金,表现相对较()。A.差B.好C.一般D.稳定
招标人组织工程建设项目投标资格审查,下列做法正确的有()。[2011年真题]A:采用资格预审方法的,按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要素和标准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分,按约定的
★A省B市中院承办某债权纠纷案件在执行问埋上与C省D市中院产生冲突,双方为获得执行权均派人至最髙人民法院陈述此事,B市中院承办法官甲据理力争,最终最高人...
公证机构的办事原则不包括()。A:真实性原则B:法定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C:回避原则D:合理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