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建筑工程
《刑法》第267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第267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天天题库
2019-12-17
48
问题
《刑法》第267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试回答:(1)本条规定的罪名是什么?该罪的侵犯客体和客观方面是什么?(2)本条中“携带凶器抢夺”的含义是什么?(3)除了本条第2款的规定外,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需满足哪些条件?
选项
答案
解析
(1)本条规定的是抢夺罪。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只能是动产,不动产不能成为抢夺罪的对象。抢夺特定财物,如枪支、弹药、爆炸物或公文、证件、印章,应按刑法的相关规定论处,不构成本罪。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公然夺取,指当着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看护人、持有人的面或者在上述被害人可以立即发现的情况下,乘其不备,公然夺取财物,行为人在夺取财物时并没有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审判实践中,抢夺行为一般是乘人不备,突然把财物夺走,但也有在被害人有所察觉但防卫能力丧失的情况下(如患病、醉酒等)把财物夺走。(2)“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抢夺,但有证据证明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构成抢劫罪;行为人将随身携带的凶器有意加以显示或使凶器能为被害人觉察到的,直接适用《刑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3)犯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抢夺的犯罪行为,如果抢夺的数额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仍可以依照抢劫罪论处;②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③行为人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9P3CKKKQ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是( )。 A.管制刀具 B.外币 C.可卡
对于约定的定金数额超过主合同标的额20%的,则( )。 A.定金条款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罚是
依据有关司法解释,生产、销售假药应认定为刑法第141条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
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违反国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生产、销售劣药,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以 A.三年以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以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以 A
北洋政府制定的刑法典是( )。 A.《大清新刑律》 B.《中华民国刑法》
(二)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明史.刑法志
随机试题
防止对某种食物再次过敏的最好方法是 A.脱敏 B.食用后服用抗过敏药 C.
下列关于图解式评价量表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解式评价量表法也称图表评估
某带壁柱的砖墙,采用砖Mu10、混合砂浆M5砌筑,柱的计算高度为3.6m,截面尺
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的回购价为101,回购天数为50天,则回购年收益率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A.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
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
甲曾遭到乙的殴打,事后扬言要对乙报复。某日,乙路遇甲手持锄头迎面走来,以为甲将对自己行凶,便随手拾起一块砖头将甲打成轻伤,后查甲正好是从田间劳作归来,乙的...
远志的功效A.安神解郁,活血消肿B.安神益智,散郁祛痰,消散痈肿C.养心安神,敛汗生津D.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E.镇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
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的常用药是A.干姜B.附子C.肉桂D.山茱萸E.吴茱萸
附新丸是湖南省某药厂2014年6月经药监部门批准生产的新药品种,尚处于监测期内。 附新丸的生产、经营企业如发现非预期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给A.市级药品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