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有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
有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
admin
2020-12-24
35
问题
有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专家称,一味讲求竞争和有错必罚的教育理念带来的是学生精神过于紧张,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材料对目前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
选项
答案
解析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浮躁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就连教育领域也沾染了浮躁的气息。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些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繁重的作业、补课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罚等行为都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其实学校应该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地方,而不应该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的地方。在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责任也最大的就是教师,中学教师尤其重要,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因此,作为中学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另外,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上述现象中出现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等行为,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不够。面对中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体罚,而是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并快乐地学习。此外,家长也不应体罚孩子,应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塑造学生的坚韧宽容的性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GMY0KKKQ
相关试题推荐
通过报告、谈话、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说服教育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
高原现象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极限。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B.和谐的师生关系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好课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A.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B.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C.使学生掌握新知识D
奥苏伯尔认为,( )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学习方式。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机械的接受学习D.机械的发现学习
“平行教育原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B.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正面引导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
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常常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
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投知识.
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力十分自信,认加自已能教好学生,这主要反映了他的哪种心理特征().A.教学责任感B.教学幸福感C.教学理智感D.教学效能感
随机试题
AFP是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自身抗原
乙药厂生产的某药品含量明显低于国家药品标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构成犯罪,其
断面散有“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的药材为
将大批佛经、医书等带到日本的唐代高僧是( )。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 2000年、2005年、2006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已分配收益倍数>1表示()。A、成本已经收回B、还没有收回所有成本C、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D、没有任何分红
编制施工方案时可能存在的、并由此可能导致施工延误和一些质量问题的该种风险,属于风险类型中的()。A.工程环境风险B.组织风险C.技术风险D.经济与
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主要指标法中。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A:人口比例指标B:土地利用状况C:复合指标法D:人口中位数指标
某企业与小叶订立了一份期限为3年的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可以约定的试用期限最长为()。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6个月
单身妈妈小组中各位母亲相互支持,增强各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小组工作具有()功能。A.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B.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