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

admin2020-12-24  33

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选项

答案

解析【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分子与原子 (1)采用了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程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2)得出结论2: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②8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得出结论3: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徽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3)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Got8KKKQ
相关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