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
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
admin
2020-12-24
27
问题
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新课改下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1)陈老师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因势利导,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理念,把知识、学科放在中心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教学过程应该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且应该“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要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材料中的陈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活的教学材料。 其次,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发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有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IHP0KKKQ
相关试题推荐
福勒和布朗根据()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A.教师的教学能力B.教师的需要C.教
2012年单项选择:王老师是数学老师,相当自信,他认为,只要他努力就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这说明王老师的哪种心理特征较好()A.教学监控能力B.教学应
2012年单项选择: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A.教师促成的纪律B.群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A.课堂管理B.课堂情境C.课堂纪律D.课堂气氛
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对课堂气氛没有影响。
2011年单项选择:某班一群小捣蛋热爱足球,因此经常逃课踢球,常因争抢场地和其他班同学打架。后来老师成立了足球队,选了队长,立了队规,此后同学们守纪律。这...
2013年单项选择:“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A.培养学生
2013年单项选择: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
厌学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
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A.抑郁症
随机试题
根据涉外投资法律制度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机构
期货公司向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提供服务的,不得( )。 A.降低手
(9-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口服131I后12小时 B.口服131I后2
不需要任何刺激需求的费用就会有其基本的销售量称为()。
一单缝宽度a=1×10-4m,透镜焦距为f=0.5m,若用λ=400nm的
(2019年)2018年7月1日,甲公司书面通知张某被录用,7月6日张某到甲公司
下列属于资金运动起点的是()。
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相区别的最主要特性是( )
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子宫破裂B、产后出血C、羊水栓塞D、胎儿窘迫E、脐带异常
字母H表示A.生物制品B.中药C.化学药品D.体外化学诊断试剂E.进口药品分包装在药品批准文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