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发现课标十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列对语文素养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有
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发现课标十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列对语文素养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有
admin
2020-12-24
57
问题
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发现课标十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列对语文素养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有: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B.知识与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
C.实践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最终要求
答案
C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素养做了这样的界定:“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段文字所包含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有: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语文实践的过程与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的保障。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久的学习和积累形成的知识沉淀,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进行语文学习的根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由浅人深、从低级向高级的连续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Q5H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如下图是位图属性对话框,对其说法错误的是( )。 A.选中允许平滑选项使用消除锯齿功能使图像的边缘更平滑B.使用JPEG格式压缩图像。压缩质量是一个
阅读下列材料: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期间,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利用全文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技巧.特别设计了一个培养学生搜索技巧的教案。该教案...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给学生机发教学素材,经常有学生机接收不到素材,请分析可能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至少说出4条)
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过程中进行教学评价的形式有哪些7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是高中必修教材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教师首先利用一段视频介绍一个自己完成的旅行计划,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组旅行计划...
在学习“优化计算机’’这节课时,某教师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请仔细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装流程,学会优化...
案例: 以下是章老师的《域名与域名的管理》一课的教学片段。 章老师首先介绍了域名的含义和作用,然后给出表1,让学生找规律,探索域名的构成及命名规则。 ...
孙某将如图1所示的个人名片公开发布在某交友网站,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公开生日信息不利于个人信息保护B.在交友网站公布个人详
信息技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评价应主要考虑哪方面的因素
测试某Flash作品时。弹出的错误提示窗口如图9所示。修改动作脚本的正确做法是将“on”处理函数添加在()。 A.按钮元件的动作脚本中B.“场景1”场景中
随机试题
审计人员分析发现,被审计单位2014年度营业收入及毛利率明显高于2013年度,下
培训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培训活动不包括( )。
以下哪条不属于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某区域植物样本调查中,某一植物个体数量占样地面积的比例,可以说明该植物的()。
下列不属于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的是()。 A.地区集中策略B.品种集中策
用电单位的供电电压等级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用电容量B、供电距离
胎先露A.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B.胎儿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C.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D.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E.胎儿位置与母体骨盆
按压缩机的排气最终压力,可分为()。A.低压压缩机B.中压压缩机C.高压压缩机D.超高压压缩机E.超低压压缩机
社会工作者小陈负责社区多个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工作。最近,便民志愿服务队的几位队员在和小陈聊天时提到队员们由于平时轮流值班,基本上互相见不着面。此时,小陈合适...
我国法律对()提供特殊就业保护。A:残疾人B:农村剩余劳动力C:下岗人员D:失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