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它已经深深 (75) 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它已经深深 (75) 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
admin
2020-12-24
39
问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它已经深深 (75) 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的例子。如《尚书?洪范》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做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c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
为什么孔夫子要引导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隋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文中 (75)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选项
A.浸润
B.沉淀
C.渗透
D.融合
答案
C
解析
“浸润”指(液体)渐渐渗入或增添水分,使不干枯;“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沉淀”比喻凝聚,积累;“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根据文意,文中75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渗透”,因此应该选择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QWv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个体凭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变化,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
学习者头脑中所有的知识观念及其组织,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
(2009年)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
学生的学习内容有()。A.知识、技能的掌握B.学习策略的掌握C.潜意识的挖掘D.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E.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A.加涅B.斯金纳C.托尔曼D.桑代克
(2006年)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A.奥苏伯尔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2007年)用饿猫逃出迷笼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A.苛勒B.巴甫洛夫C.斯金纳D.桑代克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____或____。
随机试题
2、某县城一从事白酒生产销售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9年4月和5月份发生下
应急预案的种类不包括()。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
下列哪个不是休克的诊断条件 A.意识障碍 B.高热 C.四肢湿冷 D.收
对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法做出
男,40岁,腹胀、腹部持续性隐痛、发热一周。“肝炎”史12年,近4年来乏力、纳差
李先生拟在5年后用200000元购买一辆车,银行年复利率为12%,李先生现在应存
下列不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类型的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形成全方位,多层
患者,男性,75岁。因脑血管意外左侧瘫痪卧床,社区护士指导家人进行预防压疮护理,护士向患者家属讲解了发生压疮常见原因,并要求家属复述掌握的内容。 2周后...
在9部委联合颁发的56号令中明确要求,行业标准的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应不加修改地引用《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中的()。A.申请人须知B.申请人须知前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