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C项。 题目:如图所示,各用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C项。 题目:如图所示,各用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
admin
2020-12-24
31
问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C项。
题目:如图所示,各用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O N
问题:
(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正确选项为D。很多学生认为弹簧测力计被两端的两个力拉着,其示数应该是两个力之和,因此误选C。 (2)教学片段: 教师:这道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同学们,弹簧测力计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呢 学生:利用力产生的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对的,弹簧测力计的一端与挂环相连,叫固定端。另一端与挂钩相连,叫自由端。在测量时,哪一端不动 学生:固定端不动。 教师:嗯,用力使固定端不动,拉力拉挂钩使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仲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越大。 学生: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不是两端力之和呢 教师:弹簧测力计两端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我们可以假设一端是固定的,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就是另一端力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弹簧测力计指针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是一端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的所受力之和。所以在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多少 学生:4N。 教师:若把弹簧测力计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合力是多少呢 学生:系统在平衡力作用下合力为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D选项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ZLt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在Excel2010的图表中,水平X轴通常用来作为________。A.排序轴B.分类轴C.数值轴D.时间轴
默认情况下,插入文档中的图片格式为____。A.嵌入型B.上下型C.衬于文字下方D.浮于文字上方
在Word的编辑状态,文档窗口显示出水平标尺,拖动水平标尺上沿的“首行缩进”滑块,则____。A.文档中各段落的首行起始位置都重新确定B.文档中被选择的各
当Word文档转换成纯文本文件时,在新生成的纯文本文件中,原有文档的文字内容将____。A.不变B.部分改变C.大部分改变D.消失
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被称为______。A.指令B.程序C.程序设计语言D.指令系统
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序的语句的集合被称为______。A.指令B.程序C.程序设计语言D.指令系统
计算机能解决有大量数据和程序语句的问题,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_____。A.大尺寸的彩显B.快速的打印机C.大容量内外存储器D.好的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是____。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B.主机和外部设备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D.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1946年所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计算,其主要解决的问题面向于______。A.文化和教育B.军事和科研C.商业和服务D.管理和网络
最早设计计算机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计算,其主要计算的问题面向于____。A.科研B.军事C.商业D.管理
随机试题
下列关于协议解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协议解除采用合同形式 B、协议
(90-9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磷酰酶A B.弹力蛋白酶 C.激肽酶
下列关于证券自营业务禁止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
第一阶段设计中,不应采用()烈度值对应的地震作用。 A.罕遇地震B.基本烈
病人胸部X线片左5、6肋骨骨折,经吸氧,呼吸困难反而加重、发绀、血压10.7/8
不仅数据经过管理而大量地存在,而且,在现代的国家,开放的社会与政府之间,经由数
引起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是()A.不正确的刷牙方式B.酸的作用C.牙体组织疲劳D.牙周病E.牙颈部的特殊结构
在比较法中,可采用长期趋势法对可比实例价格进行交易日期的修正。()
平衡计分卡法关注组织绩效的角度包括()。A.财务角度B.客户角度C.内部流程角度D.竞争对手角度E.学习发展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