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金融经济
患者大便时肛门疼痛,滴血,大便秘结半月余。检查:肛管后正中见1个1cm裂口,压痛
患者大便时肛门疼痛,滴血,大便秘结半月余。检查:肛管后正中见1个1cm裂口,压痛
题库总管
2019-12-17
30
问题
患者大便时肛门疼痛,滴血,大便秘结半月余。检查:肛管后正中见1个1cm裂口,压痛明显。其诊断是
选项
A、内痔B、外痔C、肛瘘D、肛裂E、肛门皲裂
答案
D
解析
[考点评析] 1.内痔的辨证治疗: 内治:①风伤肠络:便血、滴血、射血,色鲜红,或伴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常用方为:凉血地黄汤。②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渗湿凉血止血,常用方为:脏连丸。③气滞血瘀:痔核脱出,甚或嵌顿有血栓形成,水肿疼痛明显。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治法:活血止痛,清热利湿,常用方为:止痛如神汤。④脾虚气陷: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便血色淡红。舌胖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治法:健脾补中,益气升提,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 外治:①熏洗法:适应证: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或伴脱肛者。功用:活血止痛,收敛消肿。药用:五倍子汤、苦参汤。②外敷法:适应证: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功用: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药用:消痔膏,五倍子散。③塞药法:将药锭塞入肛内。适用于Ⅰ、Ⅱ期内痔。功用:凉血止血,药用:痔疮锭。④枯痔法:适应证:用于Ⅱ、Ⅲ期脱出的痔核(已少用)。功用:腐蚀痔核使之干枯坏死。 2.脱肛的三度分法: Ⅰ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色淡红,长3~5cm,触之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复。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5~10cm,呈圆锥状,色淡红,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Ⅲ度脱垂: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3.脱肛的辨证施治: 内治:①脾虚气陷: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肛门坠胀,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治法为补气升提,收敛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②湿热下注: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为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 外治:熏洗: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每天2次。外敷: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4.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的炎症性疾病。特点为: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及便秘。 5.肛瘘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中医称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多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瘘管和继发性外口(多在肛管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特点为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可探及瘘道通到直肠。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法,其成功的关键是正确找到内口,并将内口切开或切除。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挂线疗法、切开疗法及切开与挂线相结合三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bWHlKKKQ
相关试题推荐
骨软化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正确的是( )。
营养调查信息:某家长带2岁儿童前来咨询,体格检查见该幼儿前囟边缘软化,延迟闭合;
营养调查信息:某家长带2岁儿童前来咨询,体格检查见该幼儿前囟边缘软化,延迟闭合;
胃炎患者的饮食应( )。
肝硬化合并腹水的患者,每日食盐应限制在( )。
脂肪肝患者宜采用( )。
大豆的脂肪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物(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只是某种患者不宜饮用,下列哪些病人可以饮用( )。
缺锌患者应该多食用( )。
对某饭店进行食品卫生检查,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卫生要求( )。
随机试题
患者,女性,34岁,发热3天,腰痛伴尿急、尿频、尿痛。查尿白细胞30个/HP。护
欣欣公司2002年拥有6座客货两用汽车4辆,每辆载重净吨位为2.8吨,该地车船使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
债券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中不包含的因素是( )。
清查库存现金应采用的盘点方法是()。.
电缆终端、设备线夹、与导线连接部位不应出现温度异常现象,电缆终端套管各相同位置部
关于牙龈纤维瘤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牙齿常发生移位B.不发生在无牙C.不发生在乳牙D.牙龈颜色正常、坚实E.累及附着龈
保荐代表人出现下述情形之一中国证监会撤销其保荐代表人资格;情节严重的,对其采取证券市场禁人的措施( )。 Ⅰ.配偶持有发行人股份 Ⅱ.通过从事保...
用证券投资组合的平均超额收益率除以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并以此为基准测度任何组合绩效的方法是()。A、詹森指数法B、特雷诺指数法C、信息比率法D、夏普指
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尝试,并学会了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