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

Freeti2019-12-17  43

问题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成”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另一篇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选项

答案

解析1、(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分析课文内容,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设计依据:①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②本文是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短薪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③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感知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特写的文体特征。④本文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2、《别了,“不列颠尼亚”》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文体导入导入语: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二、整体感知(1)向学生介绍体裁知识,课前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课上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结构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根据通讯的文体特征进行归纳。采用诵读法和师生问答法。提问: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a.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b.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c.主体(2~1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d.结语(最后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三、深入研读(1)小组讨论: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找到并试着分析。(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勾选细节部分进行分析,讨论,并汇报。)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b.“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c.“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2)分析本篇特写的写作特点,学习新闻的写法。(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特写新闻的写法。)a.准确得体的语言b.恰当的对比和议论四、拓展延伸小组探究:对比阅读关于香港回归的另一篇新闻报道,体会作者写法的不同。五、课堂小结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六、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导语 散文式的开头开篇点题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结合结语 现实场景与历史意义的结合3、教学活动: 1.学生阅读全文。填写下列表格[img]/upload/tiku/437/7492290_1.png[/img]2.教师在学生填写表格时,全班走动,指导学生填写。3.同组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所填内容。4.学生推荐代表说明所填内容,教师引导正确填写表格内容。[img]/upload/tiku/437/7492290_1_1.png[/img]5.教师提问(1)作者为什么要在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引起人们思考历史,同时增强自豪感。(2)作者在描述现实与历史的同时,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与之结合起来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作者感受融入其中,既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使现实与历史有机融合起来。6.教师总结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能在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就能够大大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并通过作者的感受。把现实与历史有机地融合起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f6DsKK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