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共用题干 被保险人成某,2010年单位为其投保了一年期“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额30000元。2010年12月23号,成某下楼时不慎摔倒,致使右...
共用题干 被保险人成某,2010年单位为其投保了一年期“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额30000元。2010年12月23号,成某下楼时不慎摔倒,致使右...
admin
2020-12-24
38
问题
共用题干
被保险人成某,2010年单位为其投保了一年期“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额30000元。2010年12月23号,成某下楼时不慎摔倒,致使右手上臂肌肉破裂。后由于伤口感染,导致右肩关节结核扩散至颅内及肾,送医院治疗两个月无效死亡。事后保险人经过调查发现,被保险人成某有结核病史,且动过手术,体内存留有结核杆菌。
选项
成某死亡的近因是()。
A:不慎摔倒
B:伤口感染
C:右手上臂肌肉破裂
D:结核病
答案
D
解析
保险凭证也称小保单,是保险人向投保人签发的证明保险合同已经成立的书面凭证,是一种简化了的保险单。
近因是造成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主导性作用的原因。在因果关系链中,有一个新的独立的原因介入,使原有的因果关系链断裂并直接导致损失,该介入的独立原因为近因。在此案列中被保险人死亡的近因是结核病。
意外伤害的构成要件有三个: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遭受了意外伤害;被保险人在责任期限内死亡或残疾;被保险人所受的意外伤害是其死亡或残疾的直接原因或近因。
人身保险按照承保方式可分为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按照保险责任方式分类可分为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按照保险期间分类可分为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D选项为保险按照保险转移层次分类。
人身保险按照承保方式可分为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按照保险责任方式分类可分为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按照保险期间分类可分为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lmFQ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下列机构和单位中,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企事业单位D:民办非企业单位E:个体户
在可认定为工伤方面,《工伤保险条例》做出了相关规定,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A:患职业病的B: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自杀成功的C: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其特点包括()。A:资料详尽深入B:研究步骤不甚严格C: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D:手段
小唐在一家社会服务机构做行政工作,机构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谋取幸福和促进社会进步。在我国,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可以分为()A:政府B:营利性组织C:群众团体组织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基本特征包括()。A:运用小组治疗性因素促进个体的改变与成长B:注重运用团体的动力C:组员之间有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下列机构和单位中,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企事业单位D:民办非企业单位E:个体户
小程最近失业了,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小程领取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包括()。A:小程家庭经济困难,享受低保待遇B:小程家庭成员患有大病,享受医疗救助C:失
甲、乙、丙、丁和戊为失业人员,均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以下情形应当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A:甲被安排在小区绿化工作,并领取报酬
我国各省市的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管理站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主要特征有()。A: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B:根据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开展相关业务活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其发展分为()等阶段。A:解决危机B:恢复期C:危机发生D:展开期E:危机应对
随机试题
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时,认为被审计单位以下部门应相互独立的有: A、存储部门与
(353-355题共用题干) 在描述性研究中,抽样调查是一种常用调查方法,其主
为了测定水中的硝酸盐氮,要求取样后应尽快进行,如不能及时测定,应加保存剂并在0~
甲餐厅承接乙的婚宴。双方约定:婚宴共办酒席20桌,每桌2000元;乙先行
属于单树脂类的药材是
某国一足球杂志报道说,30年来该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都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该杂志
下列关于可赎回债券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赎回债券的赎回权实际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提供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网站不得发布的产品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时,相应()基础货币。A、收回B、卖出C、投放D、买断
押品管理的原则不包括()。A.合法性原则B.有效性原则C.谨慎性原则D.平衡制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