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无业青年甲(25岁)没有任何收入,2009年5月1日,因盗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
无业青年甲(25岁)没有任何收入,2009年5月1日,因盗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
昕玥
2019-12-17
50
问题
无业青年甲(25岁)没有任何收入,2009年5月1日,因盗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 年,缓期3年执行。2010年12月4日,甲在与其好友乙聊天时抱怨自己生活没有着落,乙 告知甲,在当地某小学就读的李某的父亲是个富商,可以从其父身上骗一些钱花。甲非常赞 同。两人经过周密的计划,决定由甲负责找车辆,而乙负责将李某骗至车上。于是,当天下 午四点,乙和甲依计划将李某骗至乙家中,乙让李某在一间屋子里玩游戏,自己则到另一间 屋子打电话给李某的父亲说已经把李某绑架,要求其在当日晚上九点之前将30万元现金送 到某处,并威胁其不得报警。李某的父亲在接到电话后马上报了警。到了晚上七点,甲想自 己还在缓刑期间,最好不要犯事,就趁乙去厕所时,偷偷将李某送回家,并打电话给警局自 首。由于李某家里已经有警察埋伏,甲被当场抓获。讯问中,甲还主动交代,2010年4月2 日幸福小区A栋XX室发生的入室抢劫杀人命案系乙所为,该案件随后经查证属实。后经 甲的带领,警察将乙抓获。经査明,乙于2003年6月30日因抢劫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并 于2009年6月30日获假释出狱。问题: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 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选项
答案
解析
关于甲乙二人共同行为的定性。甲乙的行为成立敲诈勒索罪的共犯。因为二人虽口称绑 架了李某,事实上并未实施绑架行为,也没打算绑架李某,所以不符合绑架罪的犯罪构成, 不成立绑架罪。甲乙谎称李某被绑架,以此要挟李某的父亲,勒索钱财,构成敲诈勒索罪。 1.甲的行为对于甲,应该以敲诈勒索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因为甲尚在缓刑期间,在考验期内犯新 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 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但是,在打完电话后,甲考虑到自己仍然在缓刑期间,于是,将被害人偷偷送回,并准 备去投案自首,因此,应认定甲属于自动投案。对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因为甲的交代,警方侦破了乙的抢劫案,因此,甲的行为也成立立功。对于甲的 行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2.乙的行为已成立敲诈勒索罪,同时,乙人室抢劫的案件发生在其假释期间内,因此, 对乙应撤销假释,对新犯的两个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 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u0aN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的时期。
(2009年2月)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2009年广东省)1903年颁布的(),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2009年4月)学制: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的特点。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2009年江苏)
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2009年浙江)
对学习困难儿童应该注意哪些?(2009年浙江)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
随机试题
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中,注册会计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各种条件的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可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 )。
下列主里虚证的脉象是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A相邻求同,每个图3个元素部分,只有一个相同的元素。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这一共同理想需要我们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原因在于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
行为人实施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称为A.危害行为B.行政行为C.民事责任D.行政责任E.刑事责任
水的硬度取决于A.水中碳酸盐的含量B.水中磷酸盐的含量C.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D.水中钙镁盐的含量E.水中氯化钙的含量
社会工作者李某在和个案服务对象会谈时喜欢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建议和参考。社会工作者的这种技巧是()的影响性技巧。A.提供信息B
共用题干 王女士打算采用个体汽车消费贷款的方式购买一辆车,计划向银行贷款额为20万元。根据案例回答下列问题。王女士申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间接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A.间接法以损益表中最末一项净收益为出发点B.间接法又被称为“自上而下”法C.计算时应减去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