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建筑工程
背景 某建筑公司总承包了一航站楼工程,并将航站楼弱电工程分包给了有民航专业工程资质的安装单位。该单位派来优秀的弱电工程师和安装人员进行施工。在准备调试...
背景 某建筑公司总承包了一航站楼工程,并将航站楼弱电工程分包给了有民航专业工程资质的安装单位。该单位派来优秀的弱电工程师和安装人员进行施工。在准备调试...
admin
2020-12-24
61
问题
背景
某建筑公司总承包了一航站楼工程,并将航站楼弱电工程分包给了有民航专业工程资质的安装单位。该单位派来优秀的弱电工程师和安装人员进行施工。在准备调试时,突然供电发生故障,弱电工程师立即到配电箱进行查看,找到了原因并做了处理,结果造成一名安装工人触电,紧急送往医院。
问题
(1)由谁来负责调查、处理、结案?
(2)说明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3)事故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
选项
答案
解析
分析与答案 (1)本次事故应由总包单位及时向本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根据指导书“轻伤事故和重伤事故由施工企业调查、处理、结案”的规定,应由相应资质和独立法人的弱电施工单位负责调查、处理和结案,总包单位负责协调外部关系。 (2)产生的原因如下: 强电的操作应该由有电工上岗证的人来进行,弱电工程师没有电工证,不能操作配电箱,可以认为是无证上岗。 (3)因为弱电安装单位为独立法人,又有相应的资质,一切经济责任应由弱电安装单位负责。总包单位应负选择队伍不当和现场监督不严的责任。强电配电箱应有专人看管操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vPI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可运用观察法收集培训需求信息,以下关于观察法的说法,正确的有()。A: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技术人员B:优点在于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亲自接触C:观察者的主观偏见会影
面试考官的目标包括()。A:使应聘者发挥实际水平B:使应聘者了解单位状况C:了解应聘者的专业技能D:了解应聘者的生活习惯E: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面试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人员规划的内容包括()。A:企业劳动定员B:人力资源现状分析C:人员供需平衡D:人力资源费用控制E: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
以下关于工作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A:每月制度工作时间为20.83天B: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每日可以超过3个小时C: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公休日工作的称
()是企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机构的设置和配备各类人员的数量界限。A:编制定员规则B:劳动纪律C:劳动定额规则D:劳动岗位规范
()是由于评定人员偏离标准和违反操作程序而带来的测评结果的偏高或偏低。A:登记误差B:随机误差C:系统误差D:内部误差
以下有关工作岗位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价的中心是现有的人员B:以岗位员工的工作活动为对象C:是工作岗位分析的延续D:为岗位的分类分级提供了前
以下关于培训效率评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向高层管理人员汇报B:有利于提高培训效率C:自省以前工作中的不足D:获得领导支持的有效方式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中,录用的职能不包括()。A: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B:明确组织中工作岗位的需求C:对有资格的求职人员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D:
以下关于企业定员的说法,错误的是()。A:编制包括机构编制和政府编制B:它与劳动定额的内涵完全一致C:企业定员亦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D:使用劳动力的一种
随机试题
初产妇,26岁。妊娠40周,临产11小时,宫口开大4cm。前羊膜囊饱满,S=0,
高层建筑火灾中烟气的扩散路线一般有() A.着火房间→楼梯间→走廊→上部各楼层
共用题干 某企业拟开发一种新产品,需要资本总额为300万元,现有两个筹资组合方
派出机构因营业部管理问题对营业部采取限期整改、暂停业务等监管措施的,应当将采取监
葡萄胎确诊最可靠的依据:是A.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B.子宫大于停经月份C.双侧卵巢黄素囊肿形成D.阴道流血中排出葡萄状水泡组织E.妊娠高血压疾
.患者,男,52岁。尿毒症,目前神志模糊,肌张力消失、心音低钝,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呈间歇呼吸,该患者处于A.生物学死亡期B.躯体死亡期C.临床死亡期
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表述错误的是( )。A.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C.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D.在教学设计过程的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这是()。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动摇
由于股票市场低迷,在某次发行中股票来被全部售出,承销商在发行结束后将未售出的股票退还给了发行人。这表明此次股票发行选择的承销方式是()。A:全额包销B:尽力推
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该观点源自于()。A、货币数量论B、古典利率理论C、可贷资金理论D、流动性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