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 值税税率为 17% 0 2011 年度发生的部分经济 业务如下: 1. 1月5日,购入当天发行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3...
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 值税税率为 17% 0 2011 年度发生的部分经济 业务如下: 1. 1月5日,购入当天发行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3...
admin
2020-12-24
38
问题
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 值税税率为 17% 0 2011 年度发生的部分经济 业务如下:
1. 1月5日,购入当天发行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3年期债券,票面金额为 100 000元,票面利率为6% 。购买该债券共支付银行存款120 150元(其中,支付的交易费用为 150元)。乙公司将其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2. 3月15日,购置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 设备并当即投人使用。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80000元,预计净残值为 3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3. 5 月 9 日,销售产品 1000 件,每件不含增值税的销售价格为 200 元,每件增值税(销项税)为 34 元,每件产品成本为 160 元。 销售该批产品以银行存款代客户垫付运输费 用 500 元。
4. 10 月 20 日,乙公司核销坏账 9 000元。年初"坏账准备"科目贷方余额为 8000元,年末乙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 72 000 元,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为 10% 。
5 乙公司年初"利润分配一一未分配利润"科目借方余额为 800000 元,本年实现净利润 2000000 元。确定的当年利润分配方 案是:按 15% 提取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500000 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为下列问题 从备选答案中逃出正确的答案。
四、2011年末,乙公司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
选项
A.6200 元
B.7200 元
C.8200 元
D.9000 元
答案
C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yNFKKKKQ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不影响试算平衡的有______。A.借贷方向颠倒B.借贷科目用错C.漏记某项经济业务D.重记某项经济业务
下列各账户中,期末无余额的有______。A.其他业务成本B.主营业务成本C.生产成本D.累计折旧
下列选项中,期末结转后无余额的账户是______。A.应付利润B.实收资本C.利润分配D.主营业务成本
在借贷记账法下,是“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取决于账户的性质与所记录经济内容的性质。
对账户发生额进行试算平衡的依据是______。A.经济业务的内容B.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C.会计恒等式D.经济业务的类型
记账方法按其登记经济交易与事项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关于复式记账法,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有______。A.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依据B.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C
账户的功能在于连续、系统、完整地提供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具体信息。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联系有______。A.反映经济业务内容详细程度相同B.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相同C.总账对明细分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D.明细分类账户对
下列账户中,期末结转无余额的账户有______。A.应收账款B.主营业务成本C.库存商品D.销售费用
随机试题
路基行车带施工中压实度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主要原因不包括()。 A、压实遍数
以下哪种疾病外周血红细胞中会出现卡波氏环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严重烧伤
2011—2015年某省进出口总额 2016年某省对外贸易情况表
健身教练建议小李每天增加进餐次数而不增加所摄入的食物总量,那么她的体重就会有显著下降,然而,小李增加日进餐次数却并没有减少每餐摄入的食物量。 由此可以推...
股票风险的内涵是指()。A、预期收益的确定性B、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C、股票容易变现D、投资损失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建立购供应记录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几年备查A.1年B.2年C.3年D.5年
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其关键线路有( )条。 A.1B.2C.3D.4
某洗衣机生产企业为应对市场竞争,近年来一直以降低产品销售价格作为主要竞争策略。 为了改善经营业绩,该企业拟调整竞争策略,并为此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对当地洗...
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作用的是( )。A.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研究诸多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B.经济评价一般要对项目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阐述C.
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区域发展的快慢因素是( )。A.区域自然条件B.区域市场化程度与法制框架C.区域产业结构D.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