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甲公司是一个运输公司,根据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规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9%。某月甲公司,承担A公司一批货物的运输,将一批货物从北京运往广州,其中从北京到上海由...
甲公司是一个运输公司,根据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规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9%。某月甲公司,承担A公司一批货物的运输,将一批货物从北京运往广州,其中从北京到上海由...
admin
2020-12-24
24
问题
甲公司是一个运输公司,根据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规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9%。某月甲公司,承担A公司一批货物的运输,将一批货物从北京运往广州,其中从北京到上海由甲公司负责运输,从上海到广州由其子公司负责运输,并且甲公司单独向其子公司支付运费。运输完成后,甲公司及其子公司分别开出了增值税运输专用发票,甲公司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万元;其子公司发票上的价款为40万元。上述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价款已经全部支付。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关于该业务的处理正确的有( )。
选项
A.贷记“主营业务收入”60万元
B.借记“主营业务成本”40万元
C.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9万元
D.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4万元
答案
BC
解析
甲公司提供运输服务时,应该按照实际收到的价款确认收入,即: 借:银行存款109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0×9%)9 甲公司接受其他方服务,按照增值税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相关成本费用允许抵减销售额的: 借:主营业务成本4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抵减)(40×9%)3.6 贷:银行存款43.6 【该题针对“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6T8KKKKQ
相关试题推荐
甲公司2018年初未分配利润-100万元,2018年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公司计划2019年新增长期资本1000万元,目标资本结构(长期债务∶股东权益)...
甲公司进入可持续增长状态,股利支付率40%,权益净利率25%,股利增长率6%,股权资本成本10%,甲公司的本期市净率为( )。A、2.5?B、2.65?C、
2、甲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电子产品,现在需要决定是否大规模投产,有关资料如下:?、计算项目的静态回收期和折现回收期。 ?、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并简要说明理...
甲公司制定产品标准成本时采用基本标准成本。下列情况中,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的有( )。A、季节原因导致材料价格上升?B、订单增加导致设备利用率提高?C、采用
甲公司采用随机模式进行现金管理,确定的最低现金持有量是20万元,现金返回线是60万元,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 )。A、当现金余额为50万元时,应出售10万元有价证
下列各项中,有可能导致公司采取低股利政策的有( )。A、边际税率较高的股东出于避税考虑?B、处于成长中的公司?C、处于经营收缩的公司?D、资产流动性差的公
甲部门是一个利润中心。下列财务指标中,最适合用来评价该部门对公司利润和管理费用贡献的是( )。A、边际贡献?B、部门可控边际贡献?C、部门税前经营利润?D
甲公司实行一周5天工作制,正常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但是某一生产零件的车间经常会因为生产任务多而加班加点,工人在正常工作时间的基本工资是每月4000元,如果...
甲公司的生产经营存在季节性,营业低谷时流动资产为300万元,营业低谷时的易变现率为120%。下列各项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公司采用的是保守型筹资策略?B
甲公司有普通股10000股,拟采用配股的方式进行融资,每10股配2股,配股价为16元/股,股权登记日收盘市价20元/股,假设共有1000股的股东放弃配股权...
随机试题
在招标项目的标价单中有时列有开办费,其中不属于开办费的是()。 A、现场勘察费
下列不属于信托无效情形的是( )。 A、信托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损害社
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2
一些人打算采取发起设立方式,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下列
下列关于计量违约损失率的说法,正确的有( )。
建造管理模式将全部工程按专业分割为若干子项工程,并对有关子项工程采取依次性发包,
下列属于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划分优点的有()。A.有强大的会计核算理论和银行流程框架、基础信息支持B.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严格界定了进人四类账户
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的是()。A.内质网B.线粒体C.溶酶体D.高尔基体
下列可导致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是A:气滞B:血寒C:血热D:血瘀E:血虚
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之间区别的主要标志是()。A.是否以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为目标B.宏观调控是否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C.是否促进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