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2007年3月,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甲公司提出的M商标(使用于服装)、T商标(使用
2007年3月,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甲公司提出的M商标(使用于服装)、T商标(使用
书海库
2019-12-17
34
问题
2007年3月,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甲公司提出的M商标(使用于服装)、T商标(使用于食品)和H商标(使用于餐饮服务)的注册申请。商标局在审查中发现,M商标模仿法国一家服装公司的驰名商标P商标(使用于服装),容易导致混淆,但P商标没有在中国申请注册;另外,H商标与乙公司申请的V商标近似,两商标使用于同一种服务。商标局经过审核,于2008年12月初步审计并公告了T商标。2009年5月,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丙公司使用T商标。2009年6月,甲公司发现,丁公司在购进标有T商标的甲公司食品后,擅自将T商标更换成W商标,之后再次将食品投放市场。 问题: 1.M商标可否予以注册并使用?并说明理由。 2.如果甲公司与乙公司在同一天分别申请H商标和V商标,商标局应该审定并公告哪一个商标? 3.甲公司是否自2008年12月开始获得T商标的专用权?并说明理由。 4.甲公司许可丙公司使用T商标时,双方各自应承担哪些义务? 5.丁公司将T商标更换成W商标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
选项
答案
解析
1.M商标不能予以注册并使用。根据规定,就相同或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本题中,M商标模仿法国一家服装公司的驰名商标P商标,并且容易导致混淆,因此不能予以注册并禁止使用。P205 2. 商标局应该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本题中,如果甲公司与乙公司在同一天分别申请H商标和V商标,那么商标局应初步审定和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P205 3. 甲公司并非自2008年12月开始获得T商标的专用权。根据规定,申请注册并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以公告。本题中,2008年12月仅仅初步审计并公告了甲公司T商标,异议期限还未届满,因此甲公司此时不能取得商标的专用权。P206 4.甲公司应当监督丙公司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丙公司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P207 5. 丁公司将T商标更换成W商标的行为不合法。根据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本题中,丁公司擅自将食品上的T商标更换成W商标又投入市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是不合法的。P208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CPNN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第二类疫苗是 A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
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
国家提倡 A有偿献血制度 B无偿义务献血制度 C18至55周
国家实行 A有偿献血制度 B无偿义务献血制度 C18至55周
某镇卫生院3名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由
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可能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 A率先献血
国家提倡自愿献血的健康公民是 A16周岁至40周岁 B18周岁至28
下列关于劣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随机试题
患者:男性,头部外伤后2小时入院,伤后曾有昏迷约30分钟。入院查体:神志清楚,G
在“十一”期间工作的员工得到的加班工资属于( )。 A.岗位津贴 B.补贴
高血压脑病是指 A、高血压过高引起的头痛 B、脑血管破裂出血 C、脑血
对施工成本偏差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而纠偏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A.动机作用B.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洋金花中含有的生物碱有A:东莨菪碱B:N-去甲基菪碱C:莨菪碱D:黄连碱E:药根碱
某宗收益性房地产在30年建设用地使用权报酬率为10%下的单价为6000元/m2,该房地产在50年建设用地使用权、报酬率为8%的价格为()元/m2。A:6480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会导致员工()。A.满意B.没有满意C.不满D.没有不满
货币互换属于()。A.信用创造型创新B.风险转移型创新C.增强流动型创新D.股权创造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