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建筑工程
某地区拟建一座500kV变电站,海拔高度不超过100m,环境年最高温+40℃,年最低温度-25℃,其500kV侧、220kV侧各自与系统相连。该站远景规模...
某地区拟建一座500kV变电站,海拔高度不超过100m,环境年最高温+40℃,年最低温度-25℃,其500kV侧、220kV侧各自与系统相连。该站远景规模...
admin
2020-12-24
39
问题
某地区拟建一座500kV变电站,海拔高度不超过100m,环境年最高温+40℃,年最低温度-25℃,其500kV侧、220kV侧各自与系统相连。该站远景规模为:4x750MVA主变压器,6回500kV出线,14回220kV出线,351kV侧安装有无功补偿装置。本期建设规模为:2台750MVA主变压器,4回500kV出线,8回220kV出线,35kV侧安装若干无功补偿装置。其电气主接线简图及系统短路电抗图(Sj = 100MVA)如下:
该变电站的主变压器采用单相无励磁调压自耦变压器组,其电气参数如下:
电压比:525/√3/230/√3±2x2.5%/35kV 容量比:250MVA/250MW/66.7MVA
接线组别:YNadll
阻抗(以 250MVA 为基准):U dl_2% =11.8,Udl_3% =49.47 Ud2_3%=34.52
如该变电站中,35kV电容器单组容量为60000kvar,计算其网络断路器的长期允许电流最小不应小于下列哪项数值?
(A)989.8A (B) 1287A (C)2000
选项
A (D) 2500A
答案
B
解析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 50227—2008)第5.1.3条。 第5.1.3条:并联电容器装置总回路和分组回路的电器导体选择时,回路工作电流应按稳态过电流最大值确定,过电流倍数应为回路额定电流的1.3倍。回路长期允许电流:In=1.3Ic =1.3 x60000/√3x35= 1287A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FDb0KKKQ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不属与发病有关的外环境因素是A.地域因素B.气候因素C.工作环境D.生活环境E.精神状态
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是A.年龄因素B.先天禀赋C.性别差异D.地理环境E.饮食习惯
下列关于系统中电抗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般电缆出线加装电抗器 (B)母线分段电抗器一般只对母线短路起限流作用 (C)分裂电抗器在正常T作与...
下列()为系统中常用的限制短路电流措施。 (A)适当限制IN类负荷发展、加装电抗器 (B)采用适当的接线形式、加装电抗器、母线分列运行 (C)加装电...
以下关于系统中的断路器与隔离开关描述正确的是()。 (A)断路器与隔离开关均作为断路设备,工作特点相同 (B)断路器不具有开断电流能力,隔离开关具有开...
系统中设置旁路母线的主要作用为()。 (A)可实现多母线供电(B)可检修出线断路器时不中断出线供电 (C)可增加系统运行方式(D)可构成环网供电形式
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一次侧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是()。 (A)串接、串接(B)并接、并接(C)串接、并接(D)并接、串接
在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中,假设各元件的磁路不饱和的目的是()。 (A)可以应用叠加原理(B)避免复数运算 (C)不计过渡电阻(D)化故障系统为对称...
我国电力系统的频率是()Hz。 (A)60(B)50(C)48(D)55
三相系统短路类型中属于对称短路的是()。 (A)单相短路接地(B)三相短路(C)两相短路(D)单相短路接地
随机试题
共用题干 患者王某,患肝硬化5年,经血液检测,患者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近来发
患者,男,45岁,以往有肝炎病史,下列哪项对诊断肝硬化最具参考价值
A.1 B.2 C.3 D.4B
关于人类社会的法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西方不同法学家有不同的归纳和看法。下列说法正确
按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A.单一课 B.讲授课 C.演示课
关于A与C女共同生活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不承认事实婚姻,所
假定在某一产量水平上,某厂商的平均成本达到了最小值,这意味着()。 A.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B.厂商获得了最大利润 C.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D...
在浅表性炎症后期用热疗的目的是A.减少脑细胞耗氧,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B.放松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解除疼痛C.保暖,促进血液循环D.促使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
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下列触电导致人遭到电击的状态中,属于直接接触电击的是( )。A.电风扇漏电,有人碰到电风扇金属罩面遭到电击B.有人把照明
需要预先设计出一套供比较的评级标准尺度的职位评价方法是( )。A.排序法B.分类法C.要素计点法D.因素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