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初中物理《密度》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精、铜块、铝块。提出问题: 1.如何区分一杯水、一杯酒精?
初中物理《密度》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精、铜块、铝块。提出问题: 1.如何区分一杯水、一杯酒精?
Loveyou
2019-12-17
57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密度》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精、铜块、铝块。提出问题:1.如何区分一杯水、一杯酒精?2.如何区铜块、铝块?通过颜色、气味、软硬度等区分。教师:如何区分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学生疑惑)教师总结:当两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同时,可以根据物质的另一种特性来区分它们,我们这一节课就要探究这种特性——密度。环节二:建立概念1.提出问题、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我们如何验证呢?2.设计实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1)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3)实验方案要注意什么?(4)记录哪些实验数据?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为了降低难度,提供的圆柱体的体积已知。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记录数据,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收集数据。[img]/upload/tiku/397/8711422_1.png[/img]4.观察数据,分析论证圆柱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让学生描点作图找规律。图像为一个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一定,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5.评估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1)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之处?(不具有普遍性,应该再测一种其他物质,看是否同样符合规律)(2)描点作图为什么有的点不在直线上?让学生用铁块再次进行上述实验。(可简略一句带过)(过渡):物质不同,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就说明这个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引进了密度这个物理量。物理意义: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其密度也不同。环节三:巩固提升1.一桶水与一滴水的比较,谁的质量大?密度呢?说明了什么?[img]/upload/tiku/397/8711422_1_1.png[/img]环节四:小结作业提问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并且让回去收集和思考密度在生活、生产中又哪些应用。板书设计[img]/upload/tiku/397/8711422_1_2.png[/img]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I7N9KKKQ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记载大量物理学知识的书籍是( )。
在操作票执行过程中因故中断操作,应在已操作完的步骤下边一行顶格居左加盖(____
检测人员检测过程发现数据异常,应立即上报本单位运检部。对于220kV及以上设备,
停、送电操作过程中,运维人员应()瓷质、充油设备。
开关柜内一次接线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要求,()等柜内设备应经隔
母线停送电操作过程中拉开()断路器前后,应检查该断路器电流。
户外安装的SF6密度继电器(压力表)应设置()。
压力异常导致断路器()闭锁时,不准擅自解除闭锁进行操作。SF6密度继电器(压
检测人员检测过程发现数据异常,应立即上报本单位运检部。对于220kV及以上设备,
两组蓄电池组的直流系统,应满足在运行中二段母线切换时()的要求,切换过程中允许
随机试题
上、下切牙向唇侧倾斜的角度约为 A.10 B.15 C.45 D.60
有效的风险偏好声明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
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来说,提供了一种财富套期保值手段的行业属于()。 A、增长
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需着重考虑到患者的()。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C.对药物的转化能力D.对药物的排泄能力E.
能穿过胎盘的螺旋体是A.奋森螺旋体B.梅毒螺旋体C.雅司螺旋体D.伯氏疏螺旋体E.回归热螺旋体
某患者胸部外伤后右侧第3~6肋多处闭合性骨折,此时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是A.固定胸壁B.剖胸探查C.迅速封闭胸壁伤口D.抗感染E.穿刺排气减压
泌尿系结石通常在下列哪些部位形成A.肾和输尿管B.输尿管C.膀胱和输尿管D.肾和膀胱
男性,22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红蛋白83g/L,血清铁50μg/dl,骨髓细胞外铁++?+++。主要处理是A.注射维生素B12B.铁剂C.注射丙酸睾酮
计算内含增长率的条件有( )。A.企业不增加金融负债B.企业不增加股本C.企业不增加负债D.企业不发放股利
企业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的会计科目是( )。A、投资收益B、其他综合收益C、公允价值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