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职称考试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抛体运动”的内容要求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材料...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抛体运动”的内容要求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材料...
admin
2020-12-24
50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抛体运动”的内容要求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一节的部分内容。
参考案例一
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装配图5.3—2所示的装置。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每次都使钢球在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钢球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就是一定的。设法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位置。通过多次实验,在竖童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多个位置,连起来就得到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可以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如果小球能够碰到笔尖,就说明位置找对了。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学过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合成等知识。
任务:
(1)简述什么是物体的平抛运动。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选项
答案
解析
(1)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如果物体仅受重力作用,这样的运动叫作平抛运动。 (2)教学设计如下: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能够设计实验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能够对平抛运动轨迹进行研究得到结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掌握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并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以此渗透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美德教育。 通过自己的设计和操作得出结论,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如何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得到平抛运动的抛物线轨迹。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得到平抛运动的抛物线轨迹。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图解法。 四、教学用具 斜槽轨道、小球、木板、白纸、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 略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REt8KKKQ
相关试题推荐
ROM中的信息是______。A.由计算机制造厂预先写入的B.在计算机通电启动时写入的C.根据用户需求不同,由用户随时写入的D.由程序临时写入的
下列四组数应依次为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符合这个要求的是______。A.11,78,19B.12,77,10C.12,80,10D.11,7
用语言、文字、符号、场景、图像、声音等方式表达的内容统称为______。A.信息技术B.信息社会C.信息D.信息处理
大数据建模分析的三要素:是基础。
数字身份证书管理正确的使用和管理方法是
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适用减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
销毁涉密载体,应当采用或的方法彻底销毁,确保信息无法还原。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防范方法包括?
在新时代应按照哪些要求来建设政法队伍?
涉密计算机保密要求有哪些?
随机试题
QDII基金的禁止投资行为包括()。
判断下列各图所示体系的几何构造性质为: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几何不
下列属于工作分解结构的建立需要完成的工作有()。
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 )。
患者因慢性根尖周炎就诊,封FC后立即出现剧烈疼痛,可能的原因是A.患者对FC过敏B.在封药的过程中不慎感染新的细菌C.突发生急性根尖周炎D.FC量过少,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pz_填空}、{pz_填空}来体现的。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 (A)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B)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C)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D)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包括()A、直线制B、矩阵结构C、职能制D、事业部制E、直线职能制
下列属于批发交易市场的是()。A:交易市场B:拍卖会C:电子商务D:展示交易中心E:展览会
贷款分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有()。A.真实性原则B.及时性原则C.准确性原则D.审慎性原则E.客观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