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考公考编
(2010年真题)下列行为中,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是( )。A.甲(8周岁)接受远房亲戚馈赠的现金1万元 B.乙(14周岁)用压岁钱购2800元买价值的金项链
(2010年真题)下列行为中,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是( )。A.甲(8周岁)接受远房亲戚馈赠的现金1万元 B.乙(14周岁)用压岁钱购2800元买价值的金项链
admin
2020-12-24
19
问题
(2010年真题)下列行为中,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是( )。
选项
A.甲(8周岁)接受远房亲戚馈赠的现金1万元
B.乙(14周岁)用压岁钱购2800元买价值的金项链
C.丙从某公司购买一辆无牌照的走私车
D.丁因受对方欺诈买回一部不能使用的手机
答案
D
解析
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可撤销合同包括:(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3)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4)欺诈方以欺诈的手段订立的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5)胁迫方以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根据上述第四项,D项表述的买卖合同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故选D项。根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但根据《民通意见》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无效。可见,A项表述的情形为有效的民事行为,而不是可撤销民事行为,不选A项。根据《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合同。B项表述中,乙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价值达2 800元的金项链,由于该买卖合同金额较大,乙尚不能判断其行为的性质,超出了其认知能力的范围,因此该买卖合同只有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才能有效,否则无效。可见,B项表述的是效力待定民事行为,而不是可撤销民事行为,故不选B项。根据《合同法》第52条和有关法律规定,无效合同包括:(1)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根据上述第五项,C项表述的情形属于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所订立的买卖合同,属于无效合同,故不选C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b130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望咽喉对哪些脏腑的病变有诊断价值A.心B.肺C.胃D.肾
(2009年真题)明确提出“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这一刑事法律原则的文件是(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C.《
(2008年真题)下列选项中,规定采用人民代表会议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宪法性文件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C.《陕甘
(2005年真题)抗日战争初期,各根据地诉讼案件的第三审级形式上是( )。A.边区各专员公署B.边区高等法院C.边区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
1932年12月《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第26号训令》规定: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重大损失,即构成( )罪。A.渎职B.贪污C.毁坏公私
(2010年真题)简述清末领事裁判权制度。
(2009年真题)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2008年真题)简述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的主要特点。
(2006年真题)简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
(2005年真题)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的主要特点。
随机试题
患者,男性,45岁,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胸闷气喘8年,伴低热,乏力。为鉴别支气
筛选试验选用渗透脆性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嘧啶~5
下列初步评审标准中属于响应性评审标准的是( )。
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11.5%,最适宜的防龋措施是
某建设项目建安工程费3000万元,设备购置费20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800万
法定的国家级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国内具有()的性质。
呈扁圆柱形,肉质,稍弯曲的药材是A.益母草B.淫羊藿C.茵陈蒿D.肉苁蓉E.广金钱草
2009年4月,李先生按照市场价格对外出租住房,取得租金收入5000元/月,已经缴纳各种税费,合计为370元,请问,李先生需要缴纳()元的个人所得税。(不...
共用题干 HealthCareintheUSHealthcareintheUSiswell-knownbutveryexpen...
世界各国邮政管制机构对邮政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有()。A:确保邮政企业盈利B:保证邮政普遍服务C:保护消费者利益D: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E:规范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