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书海库2019-12-17  13

问题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唐雎不辱使命》2.内容: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与臣而将四矣。泯然众人矣。3.基本要求:(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3)要有板书。答辩题目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选项

答案

解析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呢(《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过渡: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虚词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通课后习题的八个句子,指名学生阅读,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2.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4)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泯然众人矣。——完全成为普通人了。同学们已经能够将句子翻译完美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句的虚词表示的是什么语气和意思吧。(三)抓住重点,体会语气小组讨论8分钟,先朗读,再翻译,按照翻译再体会情感,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要求学生按照这种语气来朗读。(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4)与臣而将四矣。泯然众人矣。“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呀?试着再来说一说。(五)课后作业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虚词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也——呢?哉——呢?、啊!乎——吗?、啊!矣——了。【答辩题目解析】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参考答案】(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bYDEKK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