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医药卫生
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22岁,1年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逐渐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症状,且伴多汗、多食、消瘦、心悸、烦躁等表现。经检查发现,FT3、FT4增...
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22岁,1年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逐渐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症状,且伴多汗、多食、消瘦、心悸、烦躁等表现。经检查发现,FT3、FT4增...
admin
2020-12-24
43
问题
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22岁,1年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逐渐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症状,且伴多汗、多食、消瘦、心悸、烦躁等表现。经检查发现,FT
3
、FT
4
增加,TSH降低。
选项
该患者最可能诊断为()。
A:亚急性甲状腺炎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甲状腺功能减退
D:单纯性甲状腺肿
E:桥本甲状腺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要点是“甲亢的临床表现”。年轻女性,有上呼吸道感染诱因,出现甲状腺肿大及高代谢症候群,即可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经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
3
、FT
4
)水平增加,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降低,血清促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阳性。所以,该患者均符合以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该患者可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要点是“甲亢的药物治疗”。甲亢的主要治疗药物是应用抗甲状腺药,如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其他治疗药物有碳酸锂,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主要用于对于抗甲状腺药和碘剂均过敏的患者,临时控制甲状腺毒症,剂量一次300~500mg,每8小时给予1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要点是“甲巯咪唑的不良反应”。甲巯咪唑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白细胞计数减少、粒细胞计数缺乏、肝功能损害。选项C的“白细胞升高”是碳酸锂的不良反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jFIaKKKQ
相关试题推荐
患者男,55岁,BMI28,2型糖尿病5年,伴有高脂血症,应首选的降糖药是A、阿卡波糖?B、格列本脲?C、二甲双胍?D、罗格列酮?E、那格列奈?
消化性溃疡的注意事项中,服用最高剂量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PPI,需补充A、维生素E?B、维生素C?C、维生素D3?D、维生素B12?E、维生素
长期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不能突然停止使用,因其存在A、后遗效应?B、毒性反应?C、首剂效应?D、戒断症状?E、首过消除?
患者因扁桃体炎给予头孢拉定治疗,服用4小时后,面部出现皮疹,无其他不适,停药后皮疹消失,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该病例用药与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结果是A、肯定?B、
患者,男,26岁,因“咳嗽伴间断发热1周”人院,查体:T38.9℃,P90次/分,R21次/分,BP110/70mmHg,血常规:白细胞16.9×...
患者,男,26岁,因“咳嗽伴间断发热1周”人院,查体:T38.9℃,P90次/分,R21次/分,BP110/70mmHg,血常规:白细胞16.9×...
患者,男,25岁,咳嗽、咳痰伴胸痛,发热,体温38.5℃,入院检查肺部湿哕音,WBC12×109/L,X线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及间质性改变,不伴胸腔...
患者,男,25岁,咳嗽、咳痰伴胸痛,发热,体温38.5℃,入院检查肺部湿哕音,WBC12×109/L,X线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及间质性改变,不伴胸腔...
患者于1周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咳嗽为阵发性,痰少,呈白色黏液性,不易咳出,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多在夜间升高,38℃左右,无畏冷、寒战、胸痛、咳血等,于卫生院治...
患者于1周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咳嗽为阵发性,痰少,呈白色黏液性,不易咳出,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多在夜间升高,38℃左右,无畏冷、寒战、胸痛、咳血等,于卫生院治...
随机试题
下列关于协议解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协议解除采用合同形式 B、协议
(90-9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磷酰酶A B.弹力蛋白酶 C.激肽酶
下列关于证券自营业务禁止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
第一阶段设计中,不应采用()烈度值对应的地震作用。 A.罕遇地震B.基本烈
病人胸部X线片左5、6肋骨骨折,经吸氧,呼吸困难反而加重、发绀、血压10.7/8
不仅数据经过管理而大量地存在,而且,在现代的国家,开放的社会与政府之间,经由数
引起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是()A.不正确的刷牙方式B.酸的作用C.牙体组织疲劳D.牙周病E.牙颈部的特殊结构
在比较法中,可采用长期趋势法对可比实例价格进行交易日期的修正。()
平衡计分卡法关注组织绩效的角度包括()。A.财务角度B.客户角度C.内部流程角度D.竞争对手角度E.学习发展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