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医药卫生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属于()。A.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B.不溶性骨架材料C.不溶性高分子材料D.肠溶性高分子材料E.增稠剂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属于()。A.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B.不溶性骨架材料C.不溶性高分子材料D.肠溶性高分子材料E.增稠剂
admin
2020-12-24
49
问题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属于()。
选项
A.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
B.不溶性骨架材料
C.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D.肠溶性高分子材料
E.增稠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要点是“缓释;1.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的分类”。缓释;1.控释制剂中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作为阻滞剂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其分类有骨架型;1.包衣膜型缓释材料和增稠剂等。(1)骨架型缓释材料①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遇水膨胀后形成凝胶屏障控制药物的释放。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甲基纤维素(MC);1.羟丙甲纤维素(HPMC);1.聚维酮(PVP);1.卡波姆;1.海藻酸盐;1.脱乙酰壳多糖(壳聚糖)等。②不溶性骨架材料:指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常用的有聚甲基丙烯酸酯;1.乙基纤维素(EC);1.聚乙烯;1.无毒聚氯乙烯;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硅橡胶等。③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常用的有动物脂肪;1.蜂蜡;1.巴西棕榈蜡;1.氢化植物油;1.硬脂醇;1.单硬脂酸甘油酯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1.释放过程。(2)包衣膜型缓释材料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如不溶性骨架材料EC等。②肠溶性高分子材料:如丙烯酸树脂L和s型;1.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1.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和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等。是利用其肠液中的溶解特性,在特定部位溶解。(3)增稠剂:增稠剂系指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于水后,其溶液黏度随浓度而增大,可以减慢药物扩散速度,延缓其吸收,主要用于液体制剂。常用的有明胶;1.PVP;1.CMC;1.聚乙烯醇(PVA);1.右旋糖酐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mrcaKKKQ
相关试题推荐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不包括A.可使液态药物固体化B.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C.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D.采用水溶性载体材料可达到缓释作用E.可提高药物
分子结构中的17β-羧酸酯基水解成17β-羧酸后,药物活性丧失,也避免产生皮质激素全身作用的平喘药是A.氨茶碱B.曲尼司特C.孟鲁司特D.醋酸氟轻松E.
发生第1相生物转化后,具有活性的药物是A.保泰松苯环的两个羟基,其中一个羟基化的代谢产物B.卡马西平骨架二苯并氮杂革10,11位双键的环氧化代谢物C.地西泮
药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作用是A.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并增加解离度B.可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的结合力C.增强药物的亲水性,并增加其与受体的结合力D.
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是A.糖浆剂B.溶胶剂C.芳香水剂D.高分子溶液剂E.溶液剂
药物分子中引入酰胺基的作用是A.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并增加解离度B.可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的结合力C.增强药物的亲水性,并增加其与受体的结合力D
复方硫黄洗剂属于哪类制剂A.洗剂B.乳剂C.芳香水剂D.高分子溶液剂E.低分子溶液剂
对睾酮结构改造,19位去甲基,17位引入乙炔基得到的孕激素是A.炔雌醇B.醋酸甲地孕酮C.左炔诺孕酮D.炔诺酮E.司坦唑醇
制备脂质体常用的材料是A.磷脂B.甲基纤维素C.聚乙烯D.胆固醇E.泊洛沙姆
基本骨架为黄嘌呤环,与咖啡因结构类似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平喘药物是
随机试题
关于教育负担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我们用教育负担比来衡量教育开支
下列项目中,属于房产税免税项目的是()。 A.宗教寺庙出租的住房 B.社会
()指中央银行规定汇率水平和汇率的调整幅度。 A.外汇的直接管理 B.外汇
社会保险基金是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所形成的基金的总称,这些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有相
上市公司的()可以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中担任除董事、监事以
工商行政管理具有对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的双重作用,从控制的内容上看,宏观控制王要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A.索取B.盗窃C.截留
做市商可以分为多元做市商和()。A、法定做市商B、非法定做市商C、特定做市商D、非特定做市商
共用题干 女性,40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近2年来出现劳累性呼吸困难,1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不能平卧,查体:半卧位,口唇紫...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人与完善,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A.由间接调控转变为调控工资总量B.由间接调控转向直接控制C.由调控工资水平转变为调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