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务会计
医药卫生
金融经济
考公考编
外语考试
学历提升
职称考试
建筑工程
IT考试
其他
登录
财务会计
(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
(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
shuhaiku
2019-12-17
44
问题
(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2).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断。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问题:请从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育行为。
选项
答案
解析
此案例中的甲、乙两位教师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个体差异;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一中的甲老师对学生的疑问持嘲讽的口吻,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对于爱发问的学生甲教师也未能关注到个体差异,导致学生最终不爱提问。这都是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理念背道而驰的。而材料二中的乙教师面临类似的学生时,却能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好的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材料一中的甲教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对于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并且没有做到尊重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仅会使师生关系紧张,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材料二中额乙教师,把课堂放给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乙教师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之后,还对集体进行了德育教育。可以看出,乙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心,她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朋友关系,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这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所提倡的。由此可见,乙老师的教学方法优于甲老师,而乙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值得学习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PnLlKKKQ
相关试题推荐
10岁的小明是四川省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学
有的小学生为获得教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获得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
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
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B、观察C、练习D、示范
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来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这说明小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从认识燕子、麻雀、乌鸦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方式是() A、
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
小学儿童的品德的发展具存明显的转折期,一般在小学() A、三年级B、四年级
随机试题
37.饭店对员工的激励,按其内容可分为()。 A.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B.
蒲黄的常用炮制方法 A炒黄法B炒焦法C麸炒法D炒炭法
()是指促使某一特定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或扩大其损失程度的原
求助者中心疗法中“自我概念”的含义是()。单选
下列哪项不是广地龙的性状特征
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数量过多,也可以单独装订保管,但应在其封面及有关记账凭证上
为了达到更好的烟(粉)尘的治理效果,采用燃烧技术时,在燃烧过程中供给的空气量要(
形成牙骨质的结构是A.成釉器B.牙乳头C.牙囊D.牙板E.前庭板
甲意欲跳楼自杀,在犹豫的过程中,听到围观者乙某大喊“怎么还不跳”,遂毅然跳下,后抢救无效死亡。关于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构成故意杀人罪
下列各项中,属于立法工作核心阶段的是()。A:立法的准备阶段B:法的形成或者法的确立阶段C:法律的完备阶段D:法的废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