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一季度,山西省六大行业都出现了负增长,各项数据创2008年之后新低,严峻的经济状况影响到了就业情况。在以“能源基地”著称的山西,工业经济中对...

admin2020-12-24  31

问题 1.2014年一季度,山西省六大行业都出现了负增长,各项数据创2008年之后新低,严峻的经济状况影响到了就业情况。在以“能源基地”著称的山西,工业经济中对就业拉动最大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而煤炭行业的持续疲软、涉煤行业用工需求下降,令山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反映在就业市场上,首当其冲的是煤炭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数千名高校毕业生排队入场应聘,直到中午时分仍陆续有学生入场。和往年类似,煤炭、电力、房地产等企业摊位前,照例围满了咨询、应聘的毕业生。
但记者发现,不少煤企早早就招聘完毕。一位现场招聘负责人说,受煤炭经济下滑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也随之降低,企业招聘只能量力而行。
春节过后,正是企业急需人才、人才面临就业的双向选择时期。专家预测,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用工需要不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短期内难缓解。
“现在一线的普通工人仍然短缺。主要是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衔接,因而造成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一些企业劳动时间较长、工作环境和待遇较差,也是企业缺工的一个原因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占武建议,企业要通过改善用工环境,提高薪酬待遇,提供发展平台和企业凝聚力,使人招得来、留得住。
有的企业负责人讲,目前的关键岗位技工千金难求。而从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看,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这表明一个技工平均有两个以上岗位在等着他。”
目前的中基层人才就业模式依然停留在老乡间介绍或职业中介推荐,黑中介、虚假用工单位等非正规渠道的横行导致中基层人才就业市场整体信用状况不佳,用工信息的不通畅也导致人才与用工单位无法有效对接。每年春节过后,“用工荒”与“求职难”的局面并存,就是供需对接不顺畅的集中写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后,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髙的2014年,被舆论界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史上最难求职季”倒逼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然而,出国留学是否就是解决教育和就业问题的终南捷径?一个信息是,以往作为人才输出国的中国,开始对外国人才产生“输入”的吸引力,“中漂”的外籍人士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当毕业生、海归、外国人一起涌向中国的就业岗位时,谁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胜者?
2.历时两年,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多次,如此重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是直接参加《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专家学者中的一位,他研究时间最长、最深入的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体制改革。这部分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独立成章,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近日,《小康》记者对王烽进行了专访。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观念有何特点?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适应提出来的。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终身要学的事情;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产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工作了,教育的效应可以用工资来考量。但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如一个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环保节能、理性消费、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教育还具有代际效应,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对下一代是有良好影响的,所以教育的效应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无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效的,伴人一生的。
记者: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烽:就业率倒挂是就业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以前用人单位是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研究生优先的原则选拔人才,现在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变化客观上对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记者: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吗?
王烽:我们国家需要像钱学森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这些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去办学,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还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关键是我们国家需要有一批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级学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通路。
记者: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有哪些阻碍?
王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映。仅就人才培养环节来讲,我们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尤其是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效率的问题。
再比如内容陈旧,有些基础课的教材甚至几十年都不变,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新进展;教学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大班教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弊端。
比较突出的还有实践环节特别薄弱,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参加实习,也无非是动动钳子、弄弄扳手,接触一点皮毛,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的实际,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体制和政策上的支撑。
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高校新闻系学生赵辰毕业后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赵辰告诉记者,那家杂志社是她的父亲为她“攻”下的。不少大学生都认为,通过家庭关系找工作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对此,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主持人:子女就业,父母代办,这是今天人们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看到的现实情况,几位嘉宾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郑苏淮(大学毕业生家长):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理想单位顺利就业,而靠孩子自己显然是办不到的。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告诉我,他的侄子今年大学毕业,一大家子人都在操心。因为他和爱人在公务员系统,所以就负责张罗侄儿报考公务员的事情,从买资料,上补习班,复习备考,到面试过关等,都要考虑到,很累,还要到处求人情。我自己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他虽然表示希望考研究生,暂时还不需要考虑就业,但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希望几年之后能够帮助他找一个好工作。
王欣涛(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我确实目睹了很多学生家长在子女求职时奔波忙碌,很多招聘会现场总有一些学生家长不放心,陪同子女前往,甚至比学生还来得早,围在招聘展位前仔细询问岗位情况、工作待遇等。我自己也有一些朋友为了子女就业问题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物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说是如临大敌、竭尽所能。
主持人:对这一现象,几位有没有好的建议或者解决办法?
王欣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能力。前面提到的就业中,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有限,要改善和解决这一现象,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提高自己人力资本存量,这才是就业竞争和未来发展的“硬通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买方市场格局下,社会资本在求职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学校就业中心开展的活动,通过学校活动结识的人脉资源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广泛的网络。当然,这里也想奉劝各位家长不要对子女就业大包大揽,家长可以帮助子女找到工作,但只凭借人际关系达到完善职业生涯的目的是不现实的。
郑苏淮:我认为,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就业的公平与读书的公平同等重要,都是机会的公平。为了保证就业的公平,国家应该出台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明确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经费、路径、待业和相关人员回避等,避免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不同毕业学校歧视等一系列歧视,消除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
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对这一现象,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但社会有自己的调节机制。在两种流动模式之间,在家庭代际传递的个体欲望与社会良好运作发展进步之间会存在着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某一阶段会偏向家庭,但在某一阶段,会偏向社会良好的运作。而当过于偏向某一端时,社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修正。但是总体而言,以能力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进步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必然的。
4.从世界范围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都负有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法国在2007—1199号法律《大学自由与责任》中明确规定大学应公布学生就业统计数据”(第1章第2节第L.612—1条),“大学应成立帮助就业办公室,为学生提供与学校教学相关的实习与就业信息,协助学生寻找实习和初次就业机会”(第L.611-5条)。日本在《职业安定法》中也提出了高校的职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2002年明确指出,“应将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整合到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与各学脘的内在联系和工作配合,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从学校层面讲,英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特色鲜明,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有效的实践基础,英国剑桥大学早在1884年就成立了就业指导协会,为本校学生到中小学和大学任教提供咨询服务;美国哈佛大学在1911年就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如今,就业指导和服务已成为英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就业中心已遍及英美每一所高校甚至院系,成为学生就业的必经之地。如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为例,2006—2007学年,访问该校就业中心的人数达15万多人次,平均每个学生3次,每个毕业生超过10次;该中心就业网站2006—2007学年的点击率高达290万次,访问人数超过89万人,平均每天访问人数2437人。
从数据看,美国98.8%的高校有自己专门的就业网站,95%以上的高校提供就业信息查询、就业咨询指导等在线服务,90%以上的高校提供招聘会、校园面试、安排实习等服务,2006—2007年度,美国高校生均就业指导经费从0—300美元不等,平均为10.53美元。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并非全免费,如俄亥俄州立大学,一次性收费25美元,交费的学生在4年内都可享受其提供的所有就业指导和服务。英美高校一般在3月、5月、10月举办3次大型招聘会,其他小型或单个企业的招聘活动长年不断,深受学生欢迎。
从效果看,澳大利亚受到过就业指导的毕业生数超过50%,英国超过60%,印度多数工科院校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一般在70%左右,美国有40%—70%的学生通过学校、老师提供的信息找到工作岗位。
当然,也不是每个国家的每所大学都设有学生就业中心,如德国只有70余所髙校成立了就业中心,而且不少高校的就业中心只是“一人”中心,仅有1位工作人员。用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联盟(CSND)主席ClaudiaFink的话说,“德国高校就业中心的发展需要高校更多的支持,要达到美国和英国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路”。
5.2012年年初,24岁的新西兰留学生刘俐俐在节目上说自己喜欢莎士比亚的“英雄双行体”,主持人张绍刚在没有听懂这一陌生名词的情况下,对刘俐俐之后的现场表现不满,随即出众多难题,张绍刚甚至将刘俐俐的笑定义为“狂浪”。
节目播出几天后,李开复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发起投票,建议网友抵制《非你莫属》。“这个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用数字点醒节目组:以收视率为目的,以求职为包装,以羞辱人为手段,歪曲事实的变形娱乐节目是不可取的。我会继续抵制该节目,直到道歉整改。”截至6月6日,参与抵制的新浪和腾讯微博的总人数为41.04万人,占参与投票人数的比例为94.4%。
继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求职类互动节目在网络上陷入舆论危机之后,东南卫视类似的一档节目《步步为赢》也曝出了争议。据媒体的报道,先后有两位求职者王先生、郭先生在分别向七匹狼、小米公司求职的时候,现场达成了“录用”意向,但是都没有真正达成录用关系,这两件事情将电视类求职节目再次推向舆论漩涡。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铭提出,电视台既然提供招聘、求职这个平台,就有义务书面告知求职者,其参加节目的实际后果是什么,如招聘公司在节目中表示录用,只是公司初步意向,还要经过其他考试,或者公司一旦在节目中承诺录用,就要立即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形成劳动关系。
“如果电视台不提供这些说明,为了追求收视率,招聘公司的承诺不构成法律关系,那么,求职者必须要自己核实情况,否则一切损失,只能自负。”刘铭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审核电视招聘节目,以免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招聘类电视节目如今越来越多,这种节目到底相当于公开面试,还只是简单追求娱乐性、收视率?刘铭认为,节目定性不准确,很容易坑了求职者。刘铭进一步解释说,劳动关系一般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为基础,简单的口头允诺,不构成劳动关系。
6.2014年3月26日14时58分,李克强总理比预定开会时间早两分钟进入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是,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并通过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
李克强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是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大举措。他说,过去我们的许多产品“萝卜快了不洗泥”,不好用、也不耐用,这些都与职业人才素质关系密切。他说,职业人才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一种职业理念。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市场需求已经开始更加看重产品的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既符合市场需求,也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李克强强调:“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曾撰文论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文章中他指出,目前一个与之相关且广为讨论的政策议题是“异地高考”改革。这项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让外来人口能够更好地分享大城市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然而,这一政策取向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恐怕并非最为有效。一方面,“异地高考”改革的推行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特大城市面临极大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与职校技校生短缺同时并存的现象说明,高校扩招后的人才供给已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脱节。
中国职业教育水平总体落后这一事实被广为认可,而职业教育中也存在一些被人们所认识到又具有明显政策含义的方面,面对这些内容,我们该如何做?陈钊教授在文章中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在有了明确的政策指向之后,我们可以从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原则出发,分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及具体建议。
第一,优化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这就要求取消职业教育入学等各个环节存在的户籍等门檻限制,具体包括:中等、髙等类别的职业教育学校入学资格均与考生户籍身份完全脱钩,实行全国范围内统一招生;职业教育学校入学后学生各项待遇与户籍身份完全脱钩;职业教育报考资格同时也向历届生、在职人员开放;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支持,转为直接补贴职业教育接受者,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市场选择机制。
第二,优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市场化配置。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聘用劳动者时,只看能力不论学历出身,相应的措施包括:原则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主管部门不作学历上的硬性要求,由用人单位视岗位要求按能力自主聘用;在获得户籍资格(如户籍积分管理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与大学本科学历完全同等对待。
第三,优化各种办学资源之间的市场化配置。就这要求在政策上提供充分的空间,允许各种办学力量按市场规律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具体包括: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大向国外优质办学机构的开放力度;鼓励国内民间资本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合资、合作办学。
附录1:
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附录2:
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
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一)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1”,据此归纳概括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的整体形势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准确、条理、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给定资料3”中“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能力”这句话的认识。(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深刻,不超过200字。
(三)当前的求职类节目在荧屏上火热登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影响。某高校准备就此召开一场分析讨论会,假定你是新闻出版广电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请为被邀请做嘉宾的部门领导写一份简短的会前发言稿。(25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5”,要点突出;
(2)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400字。
(四)每位怀揣梦想的大学学子在毕业时都有一份美好的“就业梦”,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已明显加速。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以“教育改革路上的‘就业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想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一)提示 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的整体形势为:就业形势严峻,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用工需要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为:(1)毕业生规模与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2)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观念与企业需求脱节;(3)海归、外国人涌入人数增多。 (二)提示 这句话说明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和提高自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1.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学生树立自我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念,终生学习的价值观念,聪明科学地利用高校的平台提高自身的广泛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扎实提高自我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学生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培养环境,借助外部力量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绪识一些人脉资源,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 (三)提示 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责校参加这场意义非常的分析讨论会,我希望能与大家得到切实的交流,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非你莫属》《职来职往》《步步为赢》等求职类节目在当前荧屏上的火热,体现着电视台节目创新意识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困境与窘境,这些值得政府和社会多多关注。而单从求职类节目本身来分析,为营造收视率却不顾节目播出之后带来的影响,偏离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主旨,也对节目受众造成了视觉和心理上的伤害。 诚然,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讲究包装,从节目外在形式一直到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但是,讲究包装的前提是为扩大和充实节目的传播效果,而不是哗众取宠、制造话题。诸如语言触犯底线、劳务关系无法律保障等,都是节目娱乐化操作所带来的不良结果。这提醒着媒体把关人需要站好自己这班岗,也提醒着我们这些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在这里,衷心希望大家积极讨论,取得圆满的结果。 谢谢大家! (四)参考范文 教育改革路上的“就业梦” 多彩的人生总会因梦想的点缀而绚丽,有梦的人生常会因踏实的努力而壮美。在即将告别大学校园之际,相信每位毕业生的心头都会浮现一番激情昂奋的“就业梦”,可冷酷的现实却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就业难题。 常常见得,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拿着几页简历的学子来去匆匆;一座难求的企业宣讲会上后排的学子拿着纸笔翘足而望。然而,我们也往往看到,来来往往的学子对一些岗位爱莫能为;翘足而望的学子对企业宣讲内容百般叹息。也许他们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为什么几年前我没有获知这些就业信息?为什么学校不按那些就业信息来培养我们?为什么现在的我却失去了“亡羊补牢”的机会?等等。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人才低效率培养;内容陈旧,体现不出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思想;教学“满堂灌”,大班培养效果越趋分散;实践环节未受重视,“蜻蜓点水”,操作薄弱。可是,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却极端看重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与用人模式的供求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各种窘境和困境。 要缓解这些让人难堪的局面乃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战略上需要我们明确两大环节: 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改进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其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要求。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低效重复、市场的回报率低,而日趋现实的就业市场倒逼高校的培养不能太“理想化”。我们希望一个最为平衡的结果是高校培养出了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促使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此其二。高校扩招后的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了结构性脱节,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尴尬局面。但是,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培养过程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面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市场的有效配置和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此,我们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形成合理就业的舆论,促进社会公民转变就业观念。 绮丽的人生之梦需要用行动来编织,教育改革路上的“就业梦”则需要政策来支持,更需要社会中的你我来支持。只要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我们坚信在路上的梦想终有圆满的那一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RIL0KKKQ
相关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