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

书海库2020-05-20  15

问题 51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摘自严复:《原强》材料2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3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普及法律知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对普通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每个公民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公民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国家公务人员,则是要求他们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摘自2008年2月28日新华社《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选项 请回答:(1)如何正确理解“法治”与“法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2)怎样理解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什么?(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答案

解析(1)“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gNFpKK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