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 生1: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

admin2020-12-24  19

问题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
生1: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角度进行说明。
生2:还有角落、门窗、彩绘等。
生3: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
生1: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一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
生2:我也分三层,但我认为第一层应为第一、二句,最后两句是第三层,中间剩下的句子为第二层。
生3:我认为分两层最好,就在“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后划开,前后各为一层。
生4:我觉得还是分成三层好,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两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
师:大家的发言都有道理,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下面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生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3: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师:要求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欠妥。但这句话很重要,这个句子揭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全文的中心句。
问题:
以上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2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从教学实录看.这堂课的课堂对话是没有什么实效的。高效的课堂对话应该是:师生充分互动,课堂生动活泼;教师组织恰当,学生活动高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真正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多方位、最优化地积累知识、训练方法、增长能力。而这堂课的对话基本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层面上.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步中,教师由“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这个问题引发课堂对话.契入点正确。这时,教师应让学生浏览课文,从对文本的解读中归纳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让学生之间相互展开讨论,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达到相互影响、启发、补充和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以“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一句泛性评价作小结.也欠准确。究竟是这几个学生的答案综合起来“很准确”,还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很准确”?教师的表达没有落实到点上去,让人听了反倒迷惑,这样的师生对话当然是没有质量的。 (2)第二步中,教师由“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发起,齐读的安排是恰当的,但对齐读没有提出明确的思维性要求.学生虽然有了与课本对话的形式.却没有与课本对话的具体性思维活动,这样的读是无效性阅读。学生齐读结束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读作出必要的评价和点拨,而是直接提出“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的问题。任务安排太生硬,这时候学生的解答活动当然就显得很虚化。而且,由于教师所提问题笼统化,所以四位发言的学生也都只针对“怎样划分”作出非常简单的结果性回答。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师没有要求他们,也不具体阐述。四位学生的回答有分歧,这是引导学生互相对话的一个很好时机,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这种划分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可惜,这位教师忽视了这个极有价值的对话点。对学生的各种划分结果,教师只用“大家的发言都不错,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作结,为什么“不错”?为什么“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学生自然仍是云里雾里的。 (3)第三步中,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任务提出后,也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先揣读一下文段,再归纳、概括。虽然发言学生的回答还比较令人满意,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发言学生可能只代表了一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而其他较大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就可能只是听听而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没能很好地对话.收获自然是被动而低效的。 纵观这个实录片段,课堂对话只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构成。缺乏学生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提问、写作等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活动,更缺乏学生与生活、与自身的联系和碰撞性活动。课堂对话形式单一,活动简单,没有建构起立体性、互动式的课堂对话体系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zuoweng.com/ti/zVH8KKKQ
相关试题推荐